gongyi020 发表于 2017-10-9 18:21:31

​闫彩丽:社工路上的困惑与触动

2012年因专业被调剂与社工结缘,起初的自己对“社会工作”完全没一点概念,当时一心想要报财会方面的专业,因此一直对自己所调剂的专业处于排斥状态,这样的心态一直持续到大一结束。到了大二,随着陆续开的专业课程,让我对社工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记忆最深刻的是我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自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接地气的专业课程,让我们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了解自己的行为变化和成长过程,第一次体会到生命原来是如此的神奇,就是因为这门接地气的课程,我慢慢的开始用心去了解这个专业,虽然谈不上喜欢,但至少不再排斥它。
大学四年,专业课的学习,课外的实践,慢慢的让我了解了这个专业,喜欢上了这个专业,让我逐渐的与公益结缘,与社工结缘,今年毕业之际,在择业的路上,最终选择了社工,进一步的去感知社工,从学生到现在的一线社工,对社工有过放弃,有过质疑,困惑,趁着刚刚结束的一段工作,忙里偷闲用文字追忆与它结下的缘分。 一、小小志愿者
刚上大一的时候,各种社团蜂拥而至,大家都按着各自的喜好争先加入不同的社团,而我最后加入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忘记了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加入志愿者服务队,或许是想多参加些活动;或许只是想随便加入一个社团,锻炼下自己;亦或是潜意识的听刚入学接自己的学姐说过,社工与志愿者的相似性,总之,自己成为了一名小小志愿者。
曾多次参加养老院慰问活动,给老人们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给他们带去欢乐;周末去聋哑儿童学校陪孩子们过周末,一起做游戏,学手语;参加安康义工联的“爱心义卖”等等,这期间曾有过不少的那种心底的触动,说不出这是一种咋样的感觉,但可以清楚地确定那是一股正能量。两年来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有心酸,有欢乐,也不时的有那种让你想为他们或是自己去做点什么,坚持什么的欲望,因为这种触动,让我喜欢上了这个团体,喜欢和这个群体的伙伴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为这种触动,让我在是否转专业之间犹豫、徘徊的路上没有放弃社工。 二、小小支教者 大三这年,我又加入了学校的义务支教队,周末去安康市平利县的留守儿童站去支教。这次加入支教队目标比较明确,不止是想锻炼自己,更多的是想在实践中去体验大二以来专业课程所学到的各种专业技巧,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触碰,虽然在此次支教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也没有想象中的收获,但也学到了不少。
记得第一次我们50个支教队队员和平利县留守儿童站的站长杨老师见面时,杨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成立留守儿童站以来的艰难过程及他和孩子们的一些故事,当时的我不觉的对杨老师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敬佩他对慈善事业的那份坚持和毅力,敬佩他为这份事业投入的精力,也因此让我第一次有了我要做社工的念头。
|三、小小社工客 大四开始了我的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起初在会计实习与社工实习之间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既不想让自己花费精力自考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成为摆设,也不想就这样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虽然早已不在排斥社工,后来也喜欢上了社工这个专业,也曾多次有过毕业之后做社工的念头,但这个念头并不是那样的坚决。
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本专业社工实习,因为我想进一步的去了解社工,学了四年的理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在实务中到底是什么?我到底适不适合从事这一职业?或许这次实习能给我一个初步的答案。 2015年8月份去了我的第一个实习地方:宁夏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这次的专业实习充满着许多的期许和热情。 刚去实习的第二天,机构开展了“八月份儿童系列活动之寓教于乐”的第二节活动,这算是我第二次参与的实践中的小组实务,协助机构社工小麦做完活动之后,带给我的收获还是蛮多的,课本上理论化的虚拟小组,在此次实习中总算是看到了雏形。而我第一次参与的小组活动是在校园内一起和同学组织的,虽然那次的小组从方案设计、组员招募、活动实施以及到最后的评估都完整的做了下来,但由于一些影响因素,我并没有觉得那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社工小组。 每一次活动后的自我反思和总结都有不同的收获,但也存在一些困惑,也会不断的反问自己在活动中我们是否做到了案主自决,非批判,接纳等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也会质疑自己是否在逐渐的背离了社工的专业性?这或许就是老师常说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渡期吧! 不能将理论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更多的实务经验去体会和历练;也或许是因为太过于拘泥于社工的专业理论,总是拿着那些理想化的条条框框来衡量我们和服务对象的言语和行为,或是急于将服务对象划入某一类别,而忽视了现实与理论化之间的距离,这让我想到了长安社工王老师的社工理念:“社工本土化,本土化社工”,很认同这样的社工理念,我们确实需要摸索出适合我国的本土化社工,而不是传承西方的社工模式。 实习期间,在社区做关于老年群体需求的问卷调查,第一天做调查,三个人共完成了十几份问卷,整体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后续的调查越来越困难,处处遭拒,拒绝的次数多了,说实话,我已经开始有点胆怯,不想再出去了。可能,对社工来说,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案主,不同的问题,在实践中,培养一颗强大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能在不同的境遇中首先能够说服自己,相信自己,这样才能有底气去接近案主。 印象最深的是调查中遇到了一位“霸气”的老奶奶,我上前给老奶奶打招呼,然后开始介绍自己,说明来意。老奶奶硬是将我归为传销一类,不管我咋样解释,老奶奶都是一如既往的霸气,搭档示意我放弃,但我仍坚持试图解释自己的身份,最后因为扯到了我是在校大学生,在这实习,老奶奶才放下了戒备,还略有体恤的说我们是来体验生活的。哈哈……总之当时自己是被老奶奶的那种霸气给镇住了,足足和老奶奶闲聊了差不多快有一个小时,老奶奶最后并没有填问卷,但那次却了解了很多更加真实,贴切的信息,要比做问卷来的更加实际,所以后来的问卷调查,我们都是抱着以了解更多信息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心态继续。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觉得被调查者的拒绝,一方面是否定了我们的工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我们自己。 第一次的专业实习,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这个职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所做的是否具有专业性?当然自己也明白,一个缺乏专业自信的社工是没有底气做好活动的,也没有底气向服务者坦诚社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为自己也在质疑社工到底能做什么?专业性是如何体现的?带着这些种种的质疑反而容易让自己产生职业倦怠。可能自己对实务社工的理解还只是零星点点,还需要在专业的团队里不断的去体会,去理解社会工作。 四,社工,我们在路上
大四最后一学期,在择业的路上,辗转反侧最后还是绕回了社工,“我要做社工”的这个信念也变得更加坚决,因为喜欢这个领域人际的简单和和善,喜欢那种不时的给人以心底的那种触动,抱着对专业的热情与期许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宁夏昊善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在这个团队里感受到了社工的专业性,感受到了社工在实务中的些许力量。
转眼间,在昊善社工服务中心工作已经将近五个月了,在这期间,有收获也有困惑和质疑。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方面,一直都存在困惑与质疑:我所做的是否具有专业性?自己在实务中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背离自己的专业伦理?在没有真正接触社工实务之前,我总是用课本上的定义来诠释社工,但往往我的解释对方并不能很好的理解社工到底是什么,说实话,自己也没有底气告诉别人社工的力量到底在哪?如今做了将近五个月的一线社工,我开始用自己平时的工作来举例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解释比起课本上官方的诠释或许更容易被理解,但是却被大多数的同学好友误理解为我们在做慈善,这不仅让学了四年社工专业但却向别人解释不清社工的我难免有些无奈和尴尬。在这将近五个月的工作中,我面对的不止是不能向他人阐述清楚社工是什么,更令我困惑的是自己面对服务对象的那种无力感。 将近五个月的工作中让我看到了实际工作与专业理论的差别,现实与课本上的个案,小组相差甚远,但可以明显的体会到实务仍是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理论来支撑,但在将理论与本土化的实务如何很好的衔接起来又是一门需要在实务中不断探索与感悟的漫长过程。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需要在这个专业的团队里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在社工路上会有更多的收获,继续找寻那种心底的触动与情怀。愿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伙伴结伴前行,共同去开辟出属于我们的道路,属于我们的大家庭。 来源:社工观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闫彩丽:社工路上的困惑与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