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需要情怀和专业,合适的薪酬待遇是保障
公益需要情怀公益情怀是什么?对于个人来讲,是对某一社会发展目标的理想或追求; 对于一个公益组织而言是其使命。几乎所有的公益组织或运动,都是由对该领域具有高度情怀的人士所开始。情怀受价值观的支配。一个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人,往往会时刻关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愿意努力去消除这种不平等现象。同理,一个热爱美丽生态环境的人,更愿意支持环境保护等活动。所以说,公益情怀是保证对公益持久投入的基本动力。只有具备这种情怀和动力的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会坚定不移地去面对和克服。
http://p1.ifengimg.com/a/2018_17/2664af3e6f3c4f9_size118_w474_h266.png
公益需要专业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的便利、伴之以公益慈善理念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弘扬,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开始关注公益,并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人参与公益、人人支持公益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然而,由于我国现代公益历史较短,在公益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沉淀较少,我国的公益行业还存在专业性较差,社会对公益的理解和认知不足等现象。具体体现为:
01 公众参与不够专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有的捐款、有的则选择直接帮助弱势群体。但在其过程中,捐款人仅凭自己的一时情怀捐款,后来发现捐款的去向不明,效益不好等,类似“罗尔事件“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对于直接帮助困难群体的做法,做不好可能会“帮倒忙”。例如:碰到困难人群,不少人倾向于简单地给点钱了事,而这种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培养受助方的依赖性,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一些希望直接帮助留守儿童的人士,如果缺乏儿童权益和心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将需要帮助的儿童标签化,使其心理受到伤害,变得更自卑。或对儿童信息没有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增大儿童受害风险; 一些希望帮助灾难受害者的人士,由于缺乏对灾后心里康复的相关知识,一些活动和做法往往会进一步加重受害者的心里阴影,产生二次伤害等。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少人也知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的道理,但要做好“授之于渔” ,需要对贫困和发展有深入的理解,并熟悉发展项目的工作方法。
02 许多公益组织的治理和管理不专业:
公益的专业性还体现在公益组织的治理和管理方面。如果公益组织发起人缺乏公益的核心价值观和治理理念,很容易像对待家庭作坊一样治理所创办的公益机构,导致机构治理机制失效,公信力丧失。同理,如果缺乏机构管理的专业知识,机构的运作会变得混乱和效率低下,财务管理漏洞百出,人事管理没有章法,最终也会导致机构的生存危机。公益组织治理和管理的不专业具体表现为:
a)在机构治理方面:主要是理事会对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领导、监督和支持作用。究其原因:一种现象是不少发起人并不理解理事会存在的真正含义和价值,往往因为注册需要而随便拼凑,致使理事会成员缺乏对行业的情怀或对机构的贡献能力,理事会成立后不想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另一种现象是不少机构的理事长同时也是秘书长或执行主任,或是理事长与秘书长或执行主任既是理事会成员又是秘书处全职员工,导致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关系混淆不清,甚至将理事会或秘书处变成摆设。
b)在机构的日常管理方面:主要是缺乏完善并符合公益行业特点的财务、人事、内控和决策制度,机构的日常运作仍处于家长式或作坊式的管理模式;有的公益机构简单地将行政或商业的管理模式照搬到公益组织,忽视了公益组织自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
这种治理和管理方面的不专业必然导致机构的公信力不能得到保证、机构的活力被限制、机构的管理混乱和机构的运作风险加大等结果,这些都将制约机构的发展。
http://p2.ifengimg.com/a/2018_17/0a442d54de1e6e3_size94_w474_h266.png
03 许多公益组织的项目执行不专业:
近年来,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益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大,在公益人才贮备短缺的情况下,导致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新鲜血液”很多,而经过严格培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公益人才占比很低。且部分资深公益人士已处于领导和管理职位,不再具体操作项目。这种现象导致项目活动设计缺乏精准和深度,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机械、粗糙甚至与公益和发展理念、价值观相矛盾。
04 社会对公益从业人员的待遇认识不够专业:
由于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公益行业需要尽量降低运作成本,将所获得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项目,让项目的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持续支持。这就意味着公益行业的工资水平较低,不可能与商业行业的收入相提并论。然而,这并不意味者公益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获得比社会平均水平低得多的工资收入。
社会上有部分捐赠人出于“我出钱、你出力、共同去解决社会问题” 的片面理解,在捐赠中并不愿意承担公益机构的工资等运作费用。有部分愿意承担的,也倾向于将比例压得很低。这些捐助者可能不知道,其实绝大多数公益机构并没有自营收入,其工资、办公场所费用等运作费得全部从捐款中列支。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一些机构也对为其从业人员争取合适的工资水平缺乏信心。这些机构将其职员的工资压得很低,导致很难找到有竞争力的员工,使机构进入“获得捐赠少—向员工支付低工资—招到低水平员工—获得低质量工作—更少的捐赠收入” 的恶性循环。
http://p3.ifengimg.com/a/2018_17/9c57b9cf17732b8_size50_w474_h315.png
不少人士甚至将公益从业人员与志愿者等同。虽然一些机构可能会对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诸如餐补和交通补贴之类的补助,公益领域的志愿者是没有工资的,这也是国际惯例。其原因是志愿者人士并不靠志愿者的工作收入为生,其从事志愿者的工作要么是在生活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的一种个人价值的追求,要么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与此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除一些临时性工作外,全日制的工作并不适合让志愿者来做,因为大多数志愿者具有临时性和非全日性特点,并不适合从事那些需要长期和稳定的投入并有严格的时间和质量要求的工作。作为公益行业的从业人员,其工作是全日制的,并需要稳定而长期地进行,其从工作中获得的报酬也是唯一的或是最主要的。一方面,这些人需要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这些人需要具备行业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因此,出于对行业和专业的尊重,社会应该为公益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合适的工资水平。
如何推进公益行业的专业建设
01 将资源交给专业的公益机构去做
对热心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人士和商业机构,除非对公益与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较为熟悉,否则最好将自己的爱心捐款通过专业的公益机构来实现自己的公益理想。在捐款前,应对相关公益机构进行了解,熟悉其帮助的对象、项目干预的方法和过程、机构的公信力和执行项目的水平等。通常一个专业的公益机构都会定期给其资助者提供所资助项目的进展报告和资金开支情况,并具备公开透明的项目监测与跟踪机制,也会为资助者提供实地了解的机会。切勿仅凭一时的感动,对捐款的用途、管理办法和监测路径等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捐款。更不要向没有合法省份的机构和个人捐款。
与此同时,应允许将一部分捐款用于公益机构的人员工资和机构运作费用。不过这种费用占捐款的比例应事先明确并得到双方的认可。
02 制定和落实行业治理和管理规范
在行业规范建设方面: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规定,严格杜绝公益组织的理事会与执行机构人员和功能相互混淆的现象,并对公益机构在财务、人事、内控、决策、和信息披露等内部管理方面的机制有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其次,行业支持性公益组织也应该将此项任务列入规划。收集现有的成功案例,聚集公益组织治理、管理和公益项目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资深人士组成资源库,帮助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并开展相关培训。与此同时,已有一些行业标准制定和审评商业机构开始涉入公益行业,行业支持性公益组织应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引入合适的商业理念和做法。
03 普及公益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
目前的公益培训存在费用高、培训人员缺乏实战经验而照本宣科、培训地域主要在大城市等问题。资助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支持开发公益网络培训课程,并聘请相关领域的资深实践者进行讲解和经验交流。让公益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使处于边远地区的公益人员,可以免费和没有地域限制地下载和学习有关知识和经验,并能在线上使自己的问题的到解决或解答。
http://p0.ifengimg.com/a/2018_17/15127a151beb0ae_size90_w474_h266.png
04 给予公益行业从业人员应有的待遇
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需要在什么层次才算合适呢?个人认为,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能参照商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因为商业行业的工资水平受其利润收入水平所支配,差异很大,是纯市场行为。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应该参照并高于政府部门同等学力/工龄/和责任的工资水平。一方面因为两个行业都是从事社会工作,并靠社会收入(政府工资来源--税收也是社会收入)运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工作具有稳定、工作环境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等特点。而公益行业的工作具有不稳定、工作环境条件较差等劣势。
在公益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一些成熟的国际做法值得参考。对于一些成熟的国际援助项目,直接从事项目的人员工资一般可以包含在项目直接费用内,此外,项目总金额的15-30%(依项目规模而定)的部分用作项目支持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等做法是被普遍接受的。有的援助机构对此还有明文规定。
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合适的薪酬待遇是公益专业的保障;另一方面,专业是建立在情怀基础上的专业。没有情怀基础的专业,往往在工作上缺乏动力,将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或权宜之计,而不是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专业人士,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会跳槽,在职期间也多是以应付的心态去工作,不会成为机构提升的推动者和坚定的贯彻者。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 作者:刘忠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