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吼孩子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暴躁妈妈怎么扭转结局?
作者:莫米来源:教育(ID:edu618)不知道大家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场面能维持风平浪静吗?
反正我不能,回回下定决心,回回“败下阵来”。
孩子正处在“狗都嫌”的年纪,精力太旺盛了,真是一刻都静不下来。
那天做作业,原本预计下午能搞定的内容拖拖拉拉到天黑,外出的计划也为此取消,好说歹说都没用,看他东戳戳西瞧瞧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一忍再忍,还是对他发了火。
可能是他也困了烦了,被我一顿乱吼心生委屈,趴在桌子上倔强地抿着嘴,眼泪憋在眼眶里打转。
看他这个样子,我又开始后悔地心疼起来,真是疲惫又无奈。
网上看到过一则同样忍不住吼孩子的话题,下面的评论区里全是家长的共鸣。
我也不想吼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吼完了就后悔自责,可是不吼孩子又根本不听。
每次想着要控制情绪、母慈子孝,结果一忍再忍、最后还是逃不了鸡飞狗跳。
就连娘娘孙俪也曾经调侃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嗓门都变大了、有穿透力了。
为啥?当妈的都知道,吼的呗!
真的,道理我都懂,但情绪上来了,就是根本做不到。
究竟该怎么办?成了一个大难题。
看到暴怒背后的“秘密”
其实,有时我们的愤怒不只是源于孩子,还源于我们自己。
1.“失控感”让人烦躁
《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愤怒,是因为觉得世界不在我的控制之中。
有时,导致我们愤怒咆哮的真正原因,正是背后的这种“失控感”。
让孩子快点穿衣出门,他磨磨蹭蹭拖延时间;
让孩子先把作业写完、全家要去进行下一项计划,他非要做别的事情来打乱计划。
孩子的不配合,让原本计划好的事情脱离了预期,这种不被控制的局面会让心生焦躁,只想赶紧摆平这些事,让孩子好好听话、配合行动,让一切回归到“原计划”的路线中去。
而最简单粗暴又看似有效的方法,就是“吼孩子”。
2.内心不满情绪的转嫁
有时,我们对孩子发脾气,表象只是孩子的问题,背后其实也带有自身情绪的转嫁。
明明已经很用心地在教导孩子了,但他的表现却远没有达到预期。
工作和家务琐事已经让自己很疲惫,孩子还丝毫不知体谅,到处惹事。
这些挫败、沮丧、疲惫的负面情绪逐渐累积,终于在孩子不听话时被引爆,用对孩子发怒的方式发泄了出来。
孩子是极其敏感的,即便有时父母的怒火不是因孩子而起,但这种愤怒的情绪也会促使当下对孩子做出的回应变得阴沉,这种情绪会让孩子误以为这股怒火是冲着他来的。 其实静心想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认为孩子应该配合、应该听话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把“孩子”只当做自己的孩子,而没有当做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规划的个体来看待。
我们和孩子之间,其实缺乏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
“吼孩子”能达到目的?这只是个假象
尽管知道吼孩子不好、不对,但这个行为还是很难完全戒掉。
除了因为控制不住情绪,还因为“吼孩子”,有时确实管用,而且立竿见影。
但,这种“有用”,其实只是迷惑人的假象。
1.把孩子“吼”傻了
长期被“吼”大的孩子,内心容易自卑、胆小、十分的不自信。
之前《一起出发吧》中,杨烁对儿子的管教方式就以“连吼带骂”的严格著称。
孩子走不快,吼他!
孩子穿衣慢,吼他!
孩子答不对问题,还是吼他!
7岁的小家伙只是默默把情绪憋在心里,一个人扛着,不会反抗、不敢表达。
杨烁的怒吼是否能让儿子更优秀不好说,但孩子脸上的委屈隐忍、面对爸爸时的小心翼翼、举手投足间的不自信却着实让人心疼。
对于父母的怒吼,尚不具备反抗能力的孩子只能被动承受,然而,孩子对情绪的化解能力其实并不强,一旦负面情绪无法疏导排解,被反向内化,孩子就会容易自卑、怯懦、总认为自己不够好、畏难怕错,极其不自信。
2.起到以暴制暴的反作用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有一则公益广告恰好对这一观点做了很直观地演示:
当你用指责谩骂的方式宣泄情绪,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发泄自己。
当你用愤怒大吼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弱小。
正如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的那样: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
其实,孩子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大人而来,在父母处习得的为人处世方式,也会被孩子拿来用到自己的日常处事中去。
如此一来,在“吼叫”中孩子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纠正,还极易继承这种不当的处事方式,得不偿失。
3.特定情况下的“大吼”才有用
当然,不能否认,有些特定的情况下“大吼”确实能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不管不顾快要冲上马路时、当孩子在危险的边缘试探时……
对孩子突然的大声警告,能令孩子产生应激暂停,为拉回孩子、避免危险争取到时间。
但,既然是“紧急制动”就不能常用,只有在为了安全而需要立刻做出反应的场合使用才会有效,否则,孩子会对此免疫,任你吼破喉咙,他也不会听。 其实,说到底,平日里吼孩子,不仅自己血压飙升地生气、孩子不明就里地委屈,最扎心的是,没什么用,下次照犯,吼了白吼。
这样的情况,也令我们在“忍不住吼孩子、后悔吼孩子、又忍不住吼孩子”的循环中,犯了难。
接纳自己的情绪,妈妈不是神
说真的,如果能做到心平气和,谁又愿意去吼孩子呢?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人忍不住发火。
其实,妈妈不是神,只是个平凡的人,有情绪、会生气是很正常的。
一旦忍不住真的吼了孩子,陷入后悔和自责倒也大可不必。
而且,如果补救工作处理得好,要比我们一味的压制自身情绪、把自己憋出“内伤”,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1.先解决情绪
吼完孩子要及时向孩子道歉,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生气,解开心结,
抱歉,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该对你大吼。
对你大吼的原因,是因为你的某个具体行为做的不对,这件事让我很生气,而不是因为我不爱你。
对事不对人,让孩子知道究竟哪儿错了,才能指哪打哪,有针对性的改正不对的行为。
2.再处理问题
既然这个行为不对、不好,发泄完情绪,就要回来解决它。
和孩子平等对话,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达成一致的目标,并做出约定去执行。
《爱与自由》中有这样一段话:
儿童必须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孩子能脱离父母的要求,自发、独立地想要把事情做好,才是有意义的。
而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要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原因,只有他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才会真正激发他的责任感去做好一件事情。
3.表达爱和期待
生气归生气,事情结束之后,一定要重新链接好和孩子的关系。
其实,孩子的内心还是很敏感的,当被父母训斥时,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妈妈不爱我。
傅首尔曾在《小课桌》中提出,一定要告诉孩子,批评他、对他生气,只是因为你的某个行为不太妥当,而不是因为你是个坏孩子、更不是因为我不爱你。
向孩子表达正向的期许:我希望你能改掉这个行为,因为这样你能变成更加优秀的自己。
当然,这个变优秀,只是单纯地要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愿望在孩子身上。 其实,父母不一定要保持高高在上的俯视,让孩子知道大人也有情绪、也有脆弱的一面没什么大不了。
父母的适当示弱,其实更容易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获取孩子的帮助和配合,反而事半功倍。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记得童话大师郑渊洁表述过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你本身就是个孩子,孩子的到来重新唤醒了你孩子般的未知状态,宛如再生,所以对孩子你应该是感谢的。”
虽然不完全认同,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亲子之间本就是一场共同成长的旅程,不仅是我们教育孩子,孩子也在无意中提点着我们。
放平心态,在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一起成长中,成就孩子、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莫米。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