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伸手拉儿子一把,让他活下去?”
■又看到妈妈流眼泪,小智伟摸着脑袋,茫然无措。
高龄妇盼来独子奈何疾病接踵难扛——阳江4岁白血病患儿困守病床唯移植才能保命温暖735号●温暖诉求大大的眼睛,蜡黄的面颊,稍显僵硬的表情,4岁半的戴智伟给人的第一印象。因为身体虚弱,小智伟大多时间坐在病床上,偶然下地,也只是围着床走一走。关丽君已经不记清这是第几次和儿子同住在医院。2014年春节前,小智伟做完第五疗程的化疗出院。但在家靠药物维持病情的儿子状况不断,几乎每个月都要从阳江重返广州。频繁出入医院,债务堆积如山,她甚至抠不出几元闲钱给孩子吃一餐带肉的饭。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般,勒住了关丽君的脖颈,让她无法呼吸。中年得子病父奇迹康复38岁才怀孕生子的阳江人关丽君说,小智伟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出生时,小智伟有7斤2两重,胖乎乎的。由于关丽君没有母乳,她只能给儿子喂奶粉,但也许是经验不足,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关丽君只舍得每个月给儿子买一罐奶粉。“冲淡一点,或者给他喂粥水,总之灌饱了就行。”关丽君说,结果三个月过去,小智伟的体重增长才只有八两,远远达不到新生儿的正常体重增长标准。“是我不懂养孩子,也是太穷了,好好的孩子让我养坏了。”她自责地说。也许是长期营养不良,小智伟的发育较同龄人要迟缓一些。“1岁半才会走路,2岁半才会说话,身高也矮很多……”关丽君叹了口气说。谈及孩子的养育,不得不牵扯到自己的家庭状况,关丽君心酸不已。年轻时,关丽君认识了比她小4岁的戴世凡,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后就一直生活再一起。但让关丽君没想到的是,七八年前,一次做小生意赔了本,丈夫竟因此落下了精神疾病,每次犯病时人都很狂躁,要依靠药物才能入睡。戴世凡患病后无法外出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仅靠关丽君挣得的微薄收入度日。“我们没钱,所以一直不敢要孩子。这个孩子也是意外有了,我已经38岁了,再不生可能就没有机会了。”怀孕之后,戴世凡的状态奇迹般转好,开始外出打工。化疗大半年靠吃药维持哪怕再努力工作,戴世凡每个月也只能挣得1000元,这成了全家人所有的经济来源。“我们日子过得很省,平时孩子感冒发烧我也就是去药店给他买点药吃了就算了,上不起医院的。”关丽君说。2013年年初,小智伟已经快3岁了,但他抵抗力很差,总是生病,并且患有中度贫血。关丽君带着状态越来越差的儿子赶到了广州儿童医院,小智伟被确诊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我当时就傻了,家里一分钱存款都没有,怎么办?我只能去求孩子奶奶,求亲戚朋友,让他们借钱给我救孩子。”关丽君说。小智伟的奶奶在得知情况后,向所有认识的亲戚朋友借钱,借到一点就寄给关丽君。2013年5月25日,关丽君带儿子入住南方医院,开始化疗疗程,直至出院时总花费超过25万元。儿子病倒,也在无形中再次刺激了戴世凡。“他爸爸现在情况又差了,孩子生病后就再也没出去打工了。”不幸中的万幸,小智伟的白血病属于标危,在7个半月的化疗治疗后,可以出院吃药维持。”本以为松了一口气,可没想也许那些药对孩子身体也有很大伤害,他总是生病,我只能一趟又一趟带他来广州。”关丽君看了看坐在病床上面无血色的儿子,眼眶红了。病情恶化唯移植能救贫病交加,关丽君也想出去打工。但高龄孕育后,她的身体状况变得很糟糕,医院里夜以继日的操劳也熬坏了眼睛。“别说打工,就是在医院照顾他,也快撑不下去了。”长期陪护在对环境清洁要求极高的儿子身边,关丽君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但现实残酷,她无法选择。“孩子爸爸的情况时好时坏,根本没能力工作,整个家庭都没有收入了。”她难过地说,即使已递交的低保申请能批下来,那些钱也只够吃饭,治病所需,仍毫无办法。最让她痛心的是,儿子在最近的一次骨穿检查中出现病变,依靠药物控制病情的美梦已被打碎。“医生告诉我,现在必须做造血干细胞移植,不然,儿子就没缘分陪着我们了……”关丽君压低声音说出这些话时,在眼眶里徘徊很久的眼泪终于倾泻而出。移植骨髓或脐带血等是拯救儿子的唯一办法,但高达数十万元的费用,犹如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将智伟的新生隔阻在边缘外。关丽君独自承受着煎熬,所有的绝望与悲痛汹涌在心里,没有出口可以宣泄,“我快崩溃了。谁能伸手拉儿子一把,让他活下去?”公益指引●公益热线 020-87776333●公益QQ 800082020●公益邮箱 xkb_gongyi@163.com●公益说客http://shequ.10086.cn/XKBshuoke●公益新浪微博新快报天天公益●公益账号:中国农业银行越秀支行账号(036301040000267)●账户名称:广州市慈善会(网上银行转账请在账号前加44)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如“新快报温暖1号吴再锋”。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请务必将银行的转账回执传真至新快报 (传真:020-85180284),逐日登报明细以传真为准,分批公示以慈善会到账为准。
■来源: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