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蕾力”风波谁之过?莫让童年在娱乐至死中消逝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那夏曦    时间: 2016-12-2 09:20
标题: “蕾力”风波谁之过?莫让童年在娱乐至死中消逝
本帖最后由 诗那夏曦 于 2016-12-24 09:42 编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朱梦琪)一边是“打破未成年人保护底线”的质疑,一边是“拥有美好心灵总能看见光明”的回应,随着新一季的开播,一向宣称主打“亲情牌”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饱受争议。
  在《爸爸去哪儿第四季》中,23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董力和4岁女孩阿拉蕾组成的“临时父女”组合,很快成为节目的“流量担当”。然而,不少观众显然对这样的“创意”并不买账。

董力与阿拉蕾的“实习父女”组合饱受争议。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络上,观点交锋互不相让。一方认为,“临时爸爸”的设定给性别教育带来错误示范,容易误导未成年人放松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而由此异化的“父女CP”炒作更是扭曲的价值导向。另一方则支持节目组的声明,主张“用善意的眼光来看节目,杜绝恶意揣测与妖魔化解读”,认为,“实习父女”关系传递的是一种教育新模式。
  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就此事采访了青少年心理、成长、维权等多领域的专家。多名专家表示,娱乐性节目打乱了儿童成长的有序性,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凡涉及未成年人的节目必须严格遵守公益性和爱护性。“哪怕是1%的伤害,我们也要坚决说不!”
  11月22日,《“青年之声”在线访谈:CP的正确打开方式》播出后,讨论再次升级。23日,《爸爸去哪儿》总制片人周山作出回应。他表示:节目中所有可能产生歧义的画面、情景和语音内容已经整改,在之后拍摄的节目中,将加入“怎样与陌生人互动”等儿童自我保护的教育引导内容。
  恋父情结,与“性”无关
  “等我长大了,我妈就把我嫁给你了!”10月21日,《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开播仅一周后,阿拉蕾的童言无忌就成为节目组、部分媒体和公众号紧抓不放的“亮点”。“霸气告白”“实力撩爸”“蕾力CP”等敏感字眼出现在《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大规模的宣传中。
  “女孩恋父、男孩恋母,这在儿童性心理发育中的必然经历,绝大多数的孩子在3岁到6岁时,都会经历这个时期。”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看来,儿童口中的“嫁”并没有成人世界里性的色彩,更多是表达不愿分离的意愿。“但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较弱,所以只好选用了一种成人化的表达方式,这其实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阿拉蕾的童言无忌成为节目炒作的“亮点”。视频截图
  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常会将异性父母作为依恋对象,在精神分析学中被称为恋父或恋母情结。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赵悦辰解释,在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孩子能够自然过渡这个阶段,发展出作为独立个体成熟的性心理。
  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他们开始产生性别意识、自主意识,并期待发展同伴关系。在赵悦辰看来,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渡过在这个特殊阶段的最佳方式。“参加真人秀对于阿拉蕾来说是成长中极特殊的一段经历,她的卷入度和投入度也随着社会关注的广泛性而提高。”这也是赵悦辰感到担忧的原因,“一个孩子本应在家庭关系中正常地发展他的性心理,而这一特殊事件却打乱了他成长的有序性。比如阿拉蕾会发现与新爸爸在一起更受关注,在这么幼小的时候,外界的强大刺激会造成孩子极大的困惑,她无法消化和理解,最终可能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认知。”
  原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学者黎陆昕认为,孩子在三四岁时,开始对所经历的事情有比较清晰的记忆,而童年时期的记忆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非常深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排除会有一些被软化和变形的问题出现,而孩子的成长或许就因此而出现偏失。”
  孩子的内心,你真的懂吗?
  真人秀节目以其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特点吸引观众眼球,流行于世界各国。目前,学界基本认同的是:“真”即真实环境、真实记录;“人”即展示自我和人性;“秀”即过程和规则预先设计。
  根据真人秀的定义不难看出,被控制的色彩不可避免。“真人秀中的儿童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表演,对他内心来说可能是讨好性的,为了满足成人的愿望和要求,而忽视了他自己独立的空间和个性表现。”因此,宗春山认为,这种表演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孩子自然的发展和成长。

镜头中呈现出董力与阿拉蕾共睡一张床。视频截图

  “小女孩在四岁时进入了剧组,要服从和完成导演的安排,节目会面向很多成人观众,因此,这个拍摄经历会融入相当多的成人信息。”赵悦辰告诉记者,由于儿童和成人价值观的差异性,当孩子需要突然面对一个虚假的家庭和复杂的环境时,他的心智必须被迫地快速成熟。“这种‘催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很难察觉的,甚至导致‘拔苗助长’的悲剧。”
  电影《楚门的世界》常被视为真人秀遭遇道德拷问的极端案例,在真人秀中,现实与表演的边界变得模糊化。“在真人秀节目中,人人都有一个扮演的角色。但成年人的心智相对成熟,能够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而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赵悦辰说。
  制作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真人秀,往往最易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不具有主动选择的权利,迫于外界的压力,她必须被动接受和适应。随着节目的结束,她又必须面对分别。她该如何界定和处理这种关系?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感造成一定的冲击。”宗春山认为,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被迫适应一种亲密关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孩子本身是自然的,为何要让他们去装腔作势、扭捏作态?”
  面对1%的伤害,请坚决说不!
  在《爸爸去哪儿第四季》11月4日的节目中,阿拉蕾洗完澡后穿着董力的衣服,露出肩膀的画面成为网友痛批节目组的证据之一。随后,裸露、亲吻、换衣服、共睡一张床等镜头一一印证:董力与阿拉蕾的亲密互动,超越了成年男子与女童的界限。
  黎陆昕认为,节目组的声明中关于阿拉蕾洗澡换衣服由女编导专门完成的说法,实际是一种推辞。“24小时拍摄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但这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追求的就是保障所谓的收视率,而整个节目缺失的是价值理性。”

阿拉蕾身穿董力的衣服,露出肩膀的画面被播出。视频截图

  在北京市律师协会宣联委主任、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看来,模拟生活并不能等同于真实生活。“孩子的放松状态是基于父母的保护,而在节目中,阿拉蕾是在警惕性不足和保护不完整的情况下裸露了上身。”沈腾认为,即使拍摄中有其他人员的参与,都与孩子和自己父母相处的性质具有根本差别。
  从低龄儿童性别教育的国际案例来看,在美国,对于低龄孩子的性别教育,从如厕开始,幼教老师会解释背后原因;在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应该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让孩子从小注意保护隐私部位;在英国,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制定了一个防范儿童遭遇性侵害的简明原则“Pants”,其中包括“私处就是私人的”“你的身体只属于你”。
  “娱乐是成人化的,是没有什么原则的。孩子一旦被消费,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对他的价值观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宗春山表示,无伤害原则是儿童保护的重要原则,它不是以数据作为参照标准,完全基于主观上对可能造成伤害性的判断。“儿童保护必须做到零容忍,哪怕是1%的伤害,我们都不能做。”
  在与未成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国内外都尊崇遵循两个原则,即公益性与爱护性。沈腾强调,如果不是基于公益的方式方法和爱护的内心追求,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禁止。“不能因为部分受众对节目的支持,而利用孩子的无知性。不以公益的手段、爱护的追求作为主要目的,都可以被列为非法行为。”
  “切莫利用孩子的无知,当作成人世界利益的推手和娱乐的玩偶。”黎陆昕呼吁,还给孩子一个纯净、完整、安全的成长空间。
    来源:中国青年网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