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争议声中《长城》首周末票房冲5亿 张艺谋习惯板砖有自信 [打印本页]

作者: Vicky綮繁絮    时间: 2016-12-19 10:11
标题: 争议声中《长城》首周末票房冲5亿 张艺谋习惯板砖有自信
  张艺谋执导,马特·达蒙、景甜、刘德华、鹿晗、林更新、王俊凯等共同主演的中美合拍电影《长城》首周末3天的票房轻松过4亿,冲击5亿关口。与此同时,《长城》引发的争议在社交平台上猛烈发酵,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狠拍板砖,怒斥这是一部烂片,宣告张艺谋的艺术生涯就此玩完;喜欢的观众认为这是标准的“爆米花电影”,各种细节还挺嗨。张艺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中国观众的标准太严苛,但也表示已经习惯“板砖”,仍有自信。
  争议不断票房夺冠
  《长城》于12月16日公映之后,烧烫了12月的电影市场。该片的首日票房轻松迈过1.2亿,勇夺单日票房冠军,比第二名《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票房多出了整整1亿。
  《长城》的大卖也带动整个电影市场大盘的上扬,同比上周增幅达到70%。《长城》上映第二天,票房过3亿,超过900万的观众走进影院观影。昨日,截至记者发稿时止,《长城》单日票房已经超过1亿。院线人士估算,《长城》首周末的票房有机会冲击5亿关口,并感慨《长城》让冷清依旧的电影院又有了贺岁档的热闹感。
  与突飞猛进的票房相映成趣的,是《长城》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的争议。在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上,该片的得分只有5.4(满分10分),用户蜂拥到电影的页面下留言表达观影后的愤怒——“剧情的弱智令人发指”、“马特·达蒙听了一句‘信任’就留下来帮景甜打怪兽了,太离谱”、“把奥运会开幕式搬到了长城上”、“饕餮近景就那么几个镜头来回来去地放,这就是花了大价钱的特效吗”……甚至还有微博大V发了一条“张艺谋已死”,并配上蜡烛的内容。虽然也有观众表示“喜欢这部标准爆米花式电影,被战场上的花式机关迷住了”,但喜欢人数在影评类网站上完全不占优。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区分了“观众评分”和“专业评分”的猫眼电影网站上,《长城》的专业评分低至5分(满分10分),观众评分却达到了8.4分。
  习惯板砖自信仍在
  张艺谋的每部电影几乎都会引发争议,《长城》只不过是来得更猛烈了一些。
  早前张艺谋曾经先打过预防针,说了《长城》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并表示这是一个“以票房论英雄的时代”。《长城》上映引发巨大争议之后,张艺谋也通过各种渠道流露出些许的无奈。《唐人街探案》的导演陈思诚就发文表示,自己就《长城》的拍摄感悟与张艺谋进行长聊。陈思诚透露,张艺谋在接受好莱坞资本和技术的同时,确实面对了很多顾忌和无奈。但是此番作为,对于张艺谋来说,是为了抓住和好莱坞对接的机会,为年轻导演探路。张艺谋希望未来中国内地导演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好莱坞的资本及技术支持,可以有更大天地。
  张艺谋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长城》走到这个程度,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我认为它是有意义的,而且很多情况下我认为我的选择是唯一的,我只能选择这个方式,我已经做到最大化了。我觉得如果它成功,尤其在海外成功,真的是很有意义的。我自信这一点。”对于观众、影评人的“拍砖”,张艺谋表示已经习惯,不想去反驳,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委屈,但创作自信没有受到影响。
  ■记者观察
  何妨也包容
  张艺谋的求变?
  目前还活跃在一线的中国电影导演里,有两个是自带话题性的:一个是冯小刚,一个是张艺谋。前者常常在公众场合发言时放炮爆金句,人送外号“小钢炮”;后者说话很谨慎,但他执导的每一部商业类型片总能成为热点议题。张艺谋本人很可能是在国际影坛知名度最高的导演,也是被骂得最多的导演。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谁的语言最夸张,谁就能引起关注。以《长城》为例,舆论已经从评价这部电影转向了对张艺谋的个人攻击。那位说“张艺谋已死”的大V不就成功地吸引出品方乐视影业CEO张昭的反击,让自己成为这个事件被关注的核心了吗?这还是文艺批评吗?不,这是骂大街。《长城》作为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观众喜不喜欢,有哪些方面的得失,当然是可以自由讨论和评价的。但这样讨论和评价应该始于作品而终于作品,一旦这种自由讨论离开作品本身,转变成骂街和人身攻击的时候,“自由”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回到《长城》这部电影作品本身,很显然这是张艺谋并不成功的一次尝试。就像很多观众已经指出的那样,剧情上的漏洞很多,人物情感的转变很生硬,对仪式感的过度追求损害了叙事的逻辑,饕餮的特效近景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种种缺陷可以开出长长的名单。但笔者相信,这些缺陷并不是张艺谋干活不上心特意做出来恶心观众的,而是他尽力了但力有不逮。
  是的,张艺谋曾经拍出过《菊豆》《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这样高水平的作者电影,证明他是一个不错的导演。即便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口碑扑街之后,他依然可以用一部《归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然而,一个能拍出优秀电影的导演,未必是一个好的商业类型片的导演,张艺谋也同样不是全能冠军。在张艺谋的作品列表里,《长城》是不属于作者电影这个序列,应该被归入《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之拍案惊奇》这个姑且称之为“商业大片”的序列。这个序列的张艺谋电影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相对高的投资、明星演员阵容、极能展现其摄影天分的画面、简单而漏洞百出的叙事、较差的口碑和相对高的票房。但这些还不是张艺谋“商业大片”和“作者电影”最大的不同,最大不同在于他的作者电影全部有文学作品打底,商业大片都是现编的故事。唯一的例外是《金陵十三钗》,这部有着严歌苓原著小说打底的商业大片,收获票房的同时也赢得了口碑。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张艺谋离开文学文本之后,讲故事的能力就直线下降;说明了《长城》展现出来的缺点其实就是张艺谋拍商业大片一以贯之的缺点。从拍《英雄》起就不断地被批评的问题,为什么还是出现在了《长城》里?张艺谋是不知道吗?是不愿意改吗?笔者相信,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上是永远希望再进一步的。如果他真的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纠正,就不会有《金陵十三钗》了。更大的可能是,拍摄《长城》时候遇到的种种问题,让他想改也力所不能及了。
  张艺谋说,他一直在尝试两条腿走路。从他自《英雄》以后的创作轨迹来看,他的确在践行这一点,基本规律是拍两部商业大片之后就拍一部作者电影,然后再拍商业大片:《英雄》《十面埋伏》之后是《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之拍案惊奇》之后是《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之后是《归来》,《归来》之后是《长城》。每个艺术创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可能有的人终其一生只做一样东西、坚持一种风格;有的人希望可以不断地挑战不同的领域。虽然看上去不如前者专一,这种勇气依然值得佩服,尤其是不断失败还要不断继续尝试的时候。张艺谋属于后一种,他曾经形容自己永远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很贴切。既然我们褒扬前者的不变与坚持,为什么不能宽容地对待后者的求变呢。至少,把批评限制在作品的范畴之内。
(, 下载次数: 58)
信息来源:人民网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