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乡村“麻雀学校”三大困境:缺人、缺钱、环境差 [打印本页]

作者: 显媚    时间: 2017-6-20 11:24
标题: 乡村“麻雀学校”三大困境:缺人、缺钱、环境差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杨柳湾镇笕冲湾小学教师。我校是大别山区典型的“麻雀学校”,学生人数少但年级齐全,编制超编但实际缺人。在了解大别山区湖北黄冈、安徽安庆等地同类型学校后,我写下了本文,以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很多“不差钱”的地方不时提出“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等高大上的口号,我觉得这些“锦上添花”的举措固然很好,但不能忘记还有广大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更需要“雪中送炭”!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中国教育这个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是偏远农村地区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精神血脉”,对乡村的社会价值不可低估,还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曾说过:“对于教育公平而言,最简单的评价就是要对那些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帮助,而现在的农村教育,最容易被遗忘、被忽视的是乡镇以下的农村小规模小学。”当然,国家已经在各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障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依然存在。作为最基层的乡村教师,希望乡村教育能引起广泛关注。
  前些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并且成绩排名“全球第一”,引发教育思考,令人鼓舞。什么时候,我们乡村的孩子也能参加PISA测试,也能取得好成绩时,我们才真正算教育强国了。
  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遥远。
  笕冲湾小学的宣传栏。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增多,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在家。农村出现了大量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一部分是教学点,只有两三个年级,学生多则几十人,少则不足十人;一部分是服务几个村的完全小学,年级一般都很齐全,但每个年级学生都不多,多的不过二三十人,少的只有十几人。这些学校,被人形象地称为“麻雀学校”:学生和教师都很少,但又是独立的法人单位。这些“麻雀学校”面临着尴尬的境地:继续办下去吧,由于学生少,按人头拨付的公用经费也少,学校运行的成本相对较高,学校运转困难,教师也不愿意在这样的学校蹲下去;撤并到其他学校吧,这一方水土的孩子上学不方便,政策也不允许随便撤并学校。
  笕冲湾小学教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麻雀学校”三大困境:缺人、缺钱、环境差
  摆在农村小规模学校面前的最主要的困境是缺人。
  首先是缺学生,由于人少、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学生都不愿意到这样的学校,稍有能力的家长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转学到交通便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
  其次是缺教师,一方面由于学生少,按现行的编制计算办法(师生比),无法配备更多教师;另一方面由于年级齐全,尽管学生不多,但教师承担的工作量相对更重,导致教师不愿意到这样的学校。学生少,尽管教师批改作业、辅导的工作量轻了,但上课课时的工作量更重了。加上四五六年级学生都在校寄宿(有的学校甚至三年级学生就在校住宿),早晚要上自习,晚就寝要查寝甚至陪寝,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笔者所在的学校六年级只有18名学生,尽管人少,但属于小学毕业年级,一个教师肯定不够,两个教师又严重超编。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和除数学、体育外的所有课程,一周的课时达到了32节(含朝读、自习)。一年级24人,只有一个教师,兼带除体育、音乐外的所有课程,一周的课时达到33节。
  最后是缺其他工作人员,如后勤人员、门卫等,100人左右的学校,1名厨师又不够,两人的话成本又太高。其他如分发营养餐、后勤采买、门卫、宿舍管理员、财务等工作都只能由教师兼任,再加上精准扶贫入户调查、催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临时性工作,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
  由于学生少,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第二个困境是缺钱。
  当前体制下,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按生均拨付,学生少,拨付的公用经费自然就少。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办公费、水电费、小型维修添置等都很困难,学校想要发展只能靠上级拨款。
  尽管教师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但地方规定的奖励性津补贴、改革性津补贴等还是需要学校自行承担。学校只有公用经费这一项收入来源,无法兑现教师正常的工资待遇。加上退休教师也应享受奖励性津补贴,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规模学校退休教师偏多,有的甚至比在职教师多出一两倍,更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同时,学校虽小,学生也少,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必须按要求完成,因此,学校运行的成本相对较高,学校更显得捉襟见肘。
  摆在农村小规模学校面前的第三个困境是环境差。
  首先是地理环境差,这些学校往往都地处交通不便的小山沟,很偏僻,缺少生气,孩子上学、教师上班都不方便。
  其次是家长环境差,有能力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镇区或城区上学,剩下的家长要么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要么是隔代教养,这些家长不懂教育不说,还动辄对学校、对教师横挑鼻子竖挑眼。
  第三是学习环境差,留在小规模学校的孩子由于家长的不重视等各种原因,面临一个相对不利的学习环境,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也同样出现问题。
  最后是社会环境差,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内部)和家长都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有一种偏见,认为越小的学校越差,导致坚守的教师自觉“低人一等”,学校和教师的各项话语权也相对较弱。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犯了错误(违纪违规)的教师调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惩罚(处分),或将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的优秀教师调到城区学校作为奖励等“隐性歧视”,也让坚守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感到寒心。
  另外,接送学生的车辆现在一般都要求是国标校车,但校车公司管理不到位,学校又无权无法干涉,导致校车司机可能“绑架”学校,按他接送的方便将招生片区内的学生拉到其他学校,可能出现同一个塆的孩子、同一辆校车接送、在不同学校就读的现象,使得小规模学校招生更困难。
  如何补上中国教育这块最短的短板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中国教育这个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要从补短板、为教育公平托底的角度,从上到下都来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切实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首先,从国家或省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教育摊子大,学校多、师生多,需要的资金也多,有的县财政公共支出的近80%都给了教育,也难怪有些地方官员说,财政都成了“教育财政”,你教育部门还怎么老是说“差钱”呢?城区学校人多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学校、教师甚至家长的社会话语权也大,本就紧张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城区学校见效快,也容易“出政绩”。相比之下,对乡村学校的投入就显得有些“不划算”了。因此,要从省级层面统筹教育资金,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投入按师生比、班师比、校师比结合的方式拨付公用经费。
  教育部今年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规定: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但超过100人不足200人的学校也应考虑到。像笔者所在的学校,幼儿园到六年级学生只有168人,却有9个年级,学校运行的成本很高。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的门卫、宿管员、厨师等后勤人员,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公益性岗位。同时,要出台相应的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长效机制,确保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资金的投入不落空。
  其次是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获得感。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杨柳湾镇笕冲湾小学教师在带领孩子们做游戏。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6月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来,各省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相继出台,但政策的落实还有一个过程,还需要出台细化方案。据媒体今年年初的报道,129.5万名乡村教师已享受生活补助,覆盖率达96%。这个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但是,在成绩背后,我们也应看到问题: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乡村教师想调到城里?一位从乡村学校交流到城区学校的教师道出了真相:城区教师的待遇还是要高很多。尽管有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但每月400元(有的甚至不足200元)的标准相对太低,而交通等生活成本、上下班时间成本等相对较高。与当地公务员相比,教师在每个月工资上确实要高些,但整体收入上还是比公务员低。地方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和奖励性补贴部分,教师最多能多发1个月工资,但公务员最多能多发6个半月工资。这些津补贴以及工会规定的福利待遇等到教师身上往往难以兑现(有些地方规定,单位有钱可以发放,没有钱就可以不发放)。
  因此,要切实把提高乡村教师经济待遇从口号变为行动,并从机制(体制)上予以保障。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年8月27日修订)第25条中“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句空话,甚至出现教师工资确实比当地公务员高,但收入却比公务员低的尴尬局面。
  乡村教师除了经济待遇低,政治待遇、社会待遇也比较低,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名师、骨干教师、各类模范(特别是规格较高的)等评选(评定)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据有一定规模的学校而制订的。在小规模学校,各方面成绩的取得都很困难,如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等,可能连参加(赛)的机会都没有。尽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各级都出台了对乡村教师的优惠政策,但没有考虑到广大的小规模学校教师。同等条件下,乡镇中心小学或规模比较大的学校教师更容易出成绩,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更占优势。因此,要区别对待乡村教师中乡镇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的乡村小学)教师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从各类政策上对小规模学校教师予以倾斜。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领导都会到学校看望慰问师生,但极少有领导深入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议有关领导在这两个节日期间深入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时,还要消除“把业绩差的教师调到偏远小规模学校”的负面影响,让优秀教师为小规模学校带去希望。
  第三是对农村小学重新进行布局调整。
  从2001年起,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当年的这一“布局调整”实施以来取得了系列成效,但调整基本上是按临近的自然村进行撤点并校的,并没有过多考虑到学生上学的远近和方便程度,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这些调整也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像笔者所在的学校,离镇区只有3公里,距另外2所幼儿园、3所小学(其中2所学校有附设幼儿园)都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尽管招生范围覆盖临近的4个村,但由于学校布局太密集,加上交通不便(其余5所小学、幼儿园要么在镇区,要么临近县道),许多家长还是愿意转学到交通便利的学校。因此,可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就近入学、方便入学的原则对现有小学进行适当重新调整,优化学校布局。
  第四是规模化(集团化)办学。
  由乡镇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的学校牵头,采取办分校(校区)或教学托管等形式,取消小规模学校的独立法人资格,可降低管理等成本。一方面,体音美等小科教师可以各校区轮流上课,可解决小规模学校小科薄弱(或没有教师上课)、教师学科性缺编等问题。另一方面,可减轻学校行政事务上的工作量,减少人力成本,降低学校运行的费用。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党建、财产财务管理等学校常规管理以及精准扶贫等其他临时性、行政性事务可以安排专人负责,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是偏远农村地区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精神血脉”,对乡村的社会价值不可低估,还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结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兜住这个底,补齐这个短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以此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作者为湖北省英山县杨柳湾镇笕冲湾小学教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