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当父母以孝顺和稳定之名反对你进NGO 你该怎么办 [打印本页]

作者: 齐志公益    时间: 2018-4-20 16:31
标题: 当父母以孝顺和稳定之名反对你进NGO 你该怎么办
前言

标题里面的说服父母指的是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具体是说服父母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决定——进入NGO这个行业。

在立人做人事的这段时间,我遇到过不少长期志愿者和父母的沟通问题,父母一般不同意孩子来做长期志愿者,有的父母甚至干出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情。

我自己也走过这条路,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出来,写这篇的用意是贡献下我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以期能帮助到一些人。


父母篇

目的:理解父母,知道父母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种种原因,不少人其实是不清楚他们的父母的。

如果和自己的父母有过深谈,了解他们是在怎样的家庭中长大,他们的生命中究竟遭遇了什么重大事件等,我们会对自己的父母有更多的理解,理解作为人的父母而非作为父母这两个角色的父母。同时这也是自我理解的一个过程:了解我们从父母那得到了什么,我们又突破了哪些父母的不足,做到了他们想做但是没有做到的。

下面我列出的,有些是为父母的辩护,有些是对父母的批评,但不管怎么样,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楚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事件背后又是什么。

独生子女政策&经济进步

以前家里普遍比较穷,孩子又多。家长只能让读书能力最好的那个去读书,其他孩子就留在家里帮忙,务农或者做小生意。

现在条件都变了,孩子多变成了独生子女,穷变成了资源相对富足。

独生子女政策则让选择变得单一化。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怎么能不小心慎重,怎么能不选择最稳妥最好的?所以要读大学,毕业之后要当公务员,结婚要……父母只有一个鸡蛋,焉能不放入最好的篮子中?是人类,乃至动物历史上不曾有的超高的风险感,统摄着中国的父母。

有些父母经常说,你们(指孩子)不理解我们,等你们有了孩子,就会懂了。某种意义上,父母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我已经看到无数的年轻爸妈在重复他们父母的做法,而且更加的变本加厉。

经济进步则让这场社会上升的竞争变的更加残酷:参与竞争的人变多了,要想胜出需要花的资本也多了。

以教育为例,以往很多人穷的上不了学,现在每个家庭咬咬牙都能让每个孩子上大学!教育这场竞赛参与人多了很多,要想胜出也增加了很多难度。以往本科就可以获得不错的社会位置了,现在研究生是起码的。

家长也许不懂上面说的种种,但是他们能感觉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对于自己的子女选择去做志愿者,在他们看来这怎么行?怎么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的不错?

要知道,多数人的父母只是普通人而已,他们对于社会没有什么思考,对于未来没有什么深思熟虑,只是类似本能一样的选一条风险最小,貌似最稳妥的路线。而实际上,这可能恰恰不是什么好路。

安全感&和多数人在一起

稍微年纪大一点的父母,由于时代的经历(政治斗争,贫困等),造成他们普遍安全感不足。而安全感不足,就会想各种办法来寻找安全感,追求稳定,孩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获得安全感的工具。

控制(这个最常见,有强势控制的,也有装可怜控制的)

讨好(讨好孩子让孩子走选定的路线)

寻求物质(很看重钱,以让生活有保证)

安全感的另外一个侧面就是要和社会上的大多数父母在一起。

以我自己为例。春节期间,亲戚朋友见面聊天,聊到孩子的工作,大部分的孩子的工作是公务员,白领,做生意等等,我父母就比较麻烦,自己的儿子在一家NGO里面工作,该怎么解释呢?所以我爸妈通常的做法是含糊其辞,说在成都随便找了份工作……

要和大多数人在一起,这是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大多数人构成了社会主流,这是一股庞大的力量,偏离主流越远越能感受到这种压力。

在多数人看来,NGO工作不是一份“好”工作,赚不到钱,不稳定。自己的孩子选择这样的工作代表着对主流的偏离,而这会让父母莫名的感觉有问题,有压力,感到没面子。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可以对抗这股压力。而多数的父母自己是没有力量来对抗这些的,他们不但不会帮助自己的子女对抗这种压力,反而甘愿做社会主流的助力。他们就站在了主流那边,将这种异类需要面临的压力施加给自己孩子身上。

这是个立场问题。

爱&教育

父母是在竭尽可能的爱孩子。遗憾的是父母受时代的限制,经常是不太懂的怎么去爱的,更不懂得教育。父母所接受的教育并没有教他们怎么做一个好的父亲或者母亲,所以有些时候口口声声的爱却造成了伤害。

关于爱,我没有什么资格来说,我只说下教育。

好的教育是了解尊重孩子自己的特性,让他自然成长——像一棵自然成长的树。而多数的中国家长则是用一个外在孩子的目标来要求孩子,为达到那个目标可以不顾过程,不计手段——父母期待孩子像锻压一样啪的一下就压好了。

父母不懂教育是件很恐怖的事情,经典的《如何毁掉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懂教育的家长看到孩子和自己辩论,要坚持去做志愿者,或者是读大学选专业选一个冷门,苦口婆心说了一番后孩子还是固执己见,甚至辩论辩不过孩子时。他不会想到孩子已经在成长,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立场,这是好事。反而想的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被否定了。最终要更加强力的把孩子打压下去。

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确实很独特,不同于恋人之间的爱——两个人越爱,就越走越近,最终在一起生活。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目标是让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很多父母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他们不知道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比关爱对孩子更重要,更不会通过教育让孩子来成长。

不少的父母巴不得自己能够全程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尤其是在求学、工作、结婚等人生大事上,千万别出错。殊不知这并不是爱,这是在侵犯孩子生命的独立自主。孩子需要挫折、需要自己来做选择。

子女篇

目标:提供一些具体的做法。

提前说明一下,改善和父母的关系是件长期的事情,大家不要期待能一蹴而就,一场深谈就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头脑理智上能够理解,但是身体感受上无法接受,就是说不出那样的话,就是做不出来。

如果有这样的事情,那就是时候还不到,还需要时间。但是不论怎样,我们需要先从自己做起,坚持下去。

成熟&界限&责任

自我的成熟是一切的关键。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啪啪啪和父母讲了一大堆,摆事实,讲道理,他们被说的哑口无言,不得不承认你讲的有道理。但是有用吗?

如果在父母眼中你还是一个只会读书,缺乏基本生活技能,为人处事上很糟糕的孩子,一个初入社会的菜鸟。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用的,父母没有把你当做一个成年人来对话,你的话语没有影响力,只会被当成孩子式的胡言乱语。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父母知道我已经成熟了,已经有能力做很多事情了。

其实父母能清楚的感受到你的改变:过年回家精神面貌如何,有没有变瘦,一个人在外把自己照顾的怎么样,自己的衣服怎么洗的,和亲戚见面人情世故是不是还是不懂,家里的一些麻烦事情能不能帮上忙……父母就是通过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来看你是不是成熟了,是否有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了。

伴随着成熟要处理的是界限和责任,所谓界限就是自我的底线,这条线不能随便越过。要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坚持的,身为父母当然可以给意见,但是拿主意的人必须是我,因为这是我的事情,谁也替代不了。我选出了自己想要走的路,并且愿意为此负责任,谢谢爸妈你们的意见和主意。

至于我拒绝了你们,没听你们的话让你们生气、难过,这很正常,被拒绝了都会生气的,没人被拒绝以后还高兴。不过我拒绝你们并不是我不爱你们了,也不是我不孝顺你们了。我只是不同意你们的意见,想按照我自己的路来走而已。

和父母界限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以前没有向父母清楚的表面自己的界限在哪,也不能指望能通过一次吵架来建立界限。在父母眼中一直的“乖孩子”,是没有能力面对社会的复杂的,对选大学、择业、结婚等等大事考虑是不周的。所以在这些事情出现时他们会站出来,越过界限要帮我做决定。我明白你们的好心,能从中感受到你们的爱,但这个事情我要自己来承担。如果做错了,失败了,我会承认我的错误,能力不够我会向你们求助的。但不论怎么样,这是我的事情。

孝顺&负罪感

孝顺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许多人可以刚猛的和父母吵架,用离家出走等很激烈的方式和父母对抗,但是没法面对不孝这一指控。让父母伤心,没法很好的赡养他们会让子女充满负罪感。

父母对子女确实有经济、情感上的需要,但这种需求并不一定我们都要(能)满足,更不能说必须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式来满足。孝敬父母是没有错的,但是孝敬父母不能推导出在工作选择,人生大事等等上就要听他们的话。更不能推导出事事要听父母的,不听就算不孝。

如果父母因为所谓的不听话就指责我们不孝,就各种生气难过,某种意义上这主要是父母的问题,他们还有待成长。


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让自己幸福的事情是我们的底线,这是不能退的,在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孝顺父母。能做到这个就问心无愧了。

屈服于父母的意愿,违背自己的天性,只会让自己痛苦,只会让自己内心中充满了负面情绪,也许可以短时间内把这些负面情绪压下来,让家庭看起来“和谐”。可是未来这些情绪总会爆发的,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总归会让自己痛苦的,拖得越长痛苦越大。

一句话,选自己的路和孝顺父母之间是不矛盾的,你要做的其实不过是换个方式来爱父母。千万不要按着父母的思维把这两种绝对化,对立起来:选了在外地工作就没法时常见到孝顺父母(动车、视频……),回到老家工作就没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可以过几年再出来,总有机会做自己愿意的事情)……

父母经常会有这种非理性想法。其特点是一定要做到XXX,否则后果很可怕。比如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这辈子就完了。找不到一个好工作,就没法结婚……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非理性的念头。

当然,确实也有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好的,可能很容易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情景的。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出一个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父母的期待

很多时候和父母吵架,自己非常难过和委屈。如果仔细分析的话,这里的难过和委屈其实还暗含着一种对父母的期待:期待父母能够理解支持自己的决定。正因为这种期待没有满足,才会难过和委屈。

某种程度上我们要意识到父母的有限,放下我们对父母的期待。时代在前进,父母可能已经赶不上了,他们停留在自己旧日的荣光和记忆里面,不理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就像我的父母没法向周围的人解释在NGO工作是怎么回事一样,因为他们确实不了解这个新生事物。说实话,他们不懂才是正常的。

放下期待的另一重意思是真正的成熟——哪怕没有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我也要坚持自己;哪怕父母反对,我也可以做好事情;哪怕父母生气难过,我也可以继续爱他们,孝顺他们。

其他

现在人类的寿命普遍在延长,一般来说60岁退休之后还有30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怎么度过呢?对子女来说,要害之一在于让父母知道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做事情,不是说生命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只能长吁短叹,缅怀过去度日。之二在于让父母可以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懂得享受乐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做到这两点,父母的生活就有了重心,不会过分的放在我们这,也不会过分的把我们作为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建议:写作、幽默

如果有些话想和父母说,但没法直接开口,那么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写作既能帮我们舒缓自己内心积压的情绪,也能帮助我们把想说的整理清楚,平和的说给父母。而当面说,可能说不了几句就会情绪爆发,不是大哭就是大怒,什么都说不下去了。

幽默的用途在于应付唠叨。可能你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前几次和父母认真的说了,保证他们听到也听懂了你的意思。可是没过两天父母又开始了,还是那套陈腔滥调,你怀疑自己之前的工作是不是白做了,充满了挫折感……我的经验是这时候要保持幽默,开开玩笑,活跃下气氛,把父母的话搪塞过去就好。因为父母的唠叨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什么,只能重复自己原有的话,期待撞大运一样的把子女唠叨回来。可能他们心里已经无奈接纳了只是口头上还没放下。

幽默还有一大用处在于减压。一般家庭在谈论这些的时候都是气场很低,如同暴风雨之前一样。幽默可以营造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更容易解决问题。

来源:立人图书馆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