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王文:不是公益不行了, 而是一些公益人变”懒“了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1-5-15 10:52
标题: 王文:不是公益不行了, 而是一些公益人变”懒“了

导语:


这是一次内部会议上的探索, 我本来只想做个简要笔记, 一不小心做成了全程速记, 又一不小心被触动了, 索性编辑成文,与大家分享。 


虽然说的是公益, 但映射的却是一条修心路。 


百川归海,万法归心。根本的破圈之路, 往往来自于念念利他的本怀;蓬勃的创造力, 往往来自于天下为公的视野。高瞻远瞩的格局, 往往来自知相离相的内心清明。 


于公益, 筹款不是目的,物资不是终点,慈善的终极意义绝不止于扶危救困,当人心被慈与善的精神润泽,公益之弘,自然而然。大道为公,众生皆益。


无论你是不是公益人, 这篇文字,或许都能给你某种启迪 。


来自:令见(lingjian828),本文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有人说,今年是公益的“寒冬”, 表面上的原因很简单, 疫情带来的捐款潮过后, 募款低谷的到来,似乎自然而然。然而事情背后的逻辑却复杂得多, 或许,借这个低谷, 重新梳理下对公益的认知, 是助力慈善机构走出困境的关键。 

(, 下载次数: 91)
王文

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秘书长
上海灵青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公募的本质

今年,公益难, 公募更难。 要突破公募困境,首先要理解,到底什么是公募。

世俗的理解是面向公众的筹款都可称之为公募。但,严格说,只有面向非特定用户的募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募。

比如很多机构参加99, 如果是事先动员好的捐款,即使是公开的手段, 仍是定向募捐。

再比如, 一个机构,向她的上千万志工线上公开募捐,无论筹款额有多么惊人, 从逻辑上讲, 这依然是定向募捐。

真正的公募, 是一种破圈的、找到潜在、未知用户的能力……捐赠人, 不该只是来自你的社群,或你的朋友圈。 

那么,怎么才能破圈, 这便要解析另一个永远与“公益”并驾齐驱的词——慈善。

慈善的本质

今天的公益慈善遇到价值模糊的困境,通过慈善改变世界的原教旨的公益情怀受到冲击,慈善和商业的边界在模糊。

慈善, 是悲悯之心的体现,是人类独具的不忍众生苦的闪光品质的体现。 

(, 下载次数: 97)

所以, 一些能激起情感共鸣的项目更易筹款。

但情感上的动因, 应该被尊重,而不是被消费,这就要求, 每一个调动大家情感呼应的故事必须非常真实。如果总是在消费情感,就会很快流量见底, 如果情感上没有更真实的表达, 你都不好意思再说了。
 
比一时的情感呼应, 更久远的相伴是价值认同。比如有些机构与捐赠人,共同认可善因善果的因果逻辑,就可以在募款人与捐款人之间,构架一个互相支撑的需求体系。 

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时,要试图找到一个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原因,要构建出一种与捐者产生价值认同的逻辑。 这不是简单的扶危济困, 你得能改变一个社会议题,引领一个潮流, 才能输送勃勃的生命力与温暖。 就像有些机构卖东西很贵,但他告诉你这是为了保护地球。

除了理解慈善的本质, 增强自身的项目逻辑外, 联合各方也是让公益机构抱团取暖,走出困境的关键, “联合劝募”,便是其中最常见的现象。 

联劝

从募捐角度讲,公益机构需找到在情感和价值上能产生共鸣的捐赠人。从捐赠人角度讲,他们也在苦苦寻找自己认同的项目和机构。

而一些大型公益机构,他们在募捐的同时, 还有一个任务——寻找优质的合作伙伴。

目前公益机构的困境, 除了公募资质是个坎,还有个难题就是捐赠人的获取。互联网公益的兴起, 让很多机构只能依赖于大平台的流量, 难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用户, 即使获得,也很难维护。 

这是我们为什么做平台技术研发的原因,我们要做数据共享,要让合作伙伴们都能平等受益。

公募机构,如果只是和合作伙伴共享资质,就成了二道贩子,是空心的。专业顾问能力和平台能力要提升,让合作机构需要你,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让合作机构需要你?这就要问问,联合劝募的初心在哪里?别人为什么要在你的平台捐赠?


首先, 你的项目必须是好项目,你的心未必坏,但甄别力不足时是会出问题的。捐赠人看不懂你的财报,也看不穿你的真假。于是捐赠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捐赠人和项目之间的高效适配。我本来要捐100万,没有好产品,就捐10万,反之, 则可能捐150万。

其次, 联劝要有专业的能力,要有获取用户的能力。怎么获取用户?除了品牌营销,还有项目设计。
 
你的心在哪里?是在你的专业上,还是在你的用户身上?技巧是很容易被驯化出来的。心, 才是一个慈善机构最核心的能力。这就回到刚才所说的, 联合劝募的初心在哪?对合作机构更是如此,不要老想,他能给你带来数据,先想想, 你能带给他什么?你是否在他的项目设计,项目预算上给出了专业建议, 你是否真的能带他认清桎梏,成功破圈?
 
让我们先看看,大多数机构的舒适圈在哪,如何突围。 

破圈

当互联网进入慈善时,我们说慈善的春天来的,但如今, 我们依然在春天守望春天,流量见底怎么办?

很简单, 捐赠人的诉求要被关注而不是被消耗, 大家都在相对轻松的领域里浴血奋战的结果,就是春天依然寒冷。 

不是公益不行了, 而是一些公益人变”懒“了, 信念缺失。

以前,我们做公益时哪有互联网,都是亲身去。现在, 编篇文章,发朋友圈, 公益完成。这或许证明, 你不是有理想的人, 你自己没想真去改变什么, 只是让别人喝你的鸡汤。这是割裂的人生。

你在想什么?

现实中, 部分公益人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

9:30的时候想,别人都没到, 我也可以不到。
5:10分的时候想着要下班。
上班时间之外,想着这是自己的时间……

这样的状态是否值得捐赠人拿出善心善款养活你?如果不值得, 那你会很惨,你应该很惨。甚至你还会抱怨,为什么今年的所得少了。

再这样下去, 土壤会贫瘠, 流量会见底。专业会缺失, 信任会危机。这是我们在春天里感到格外冷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DAF

 其实,任何一个寒冬里都蕴藏着春天的信息。当艰难来临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某些更符合时代脉搏的模式,将应运而生。 

这里我想介绍的, 是在西方已存在百年, 在中国仍是新名词的DAF。 

何为DAF?捐赠人出资设立子基金, 捐赠完之后,保留建议权。 美国的DAF捐赠金额,占了公益筹款的很大比例。

这种信任交托逻辑,让捐赠变得更高效,这是灵山基金会引出邻家计划的原因。(以家族名义成立基金会, 形成建议性捐赠)

你跟一个人能处得长久,往往是因为你了解他的动因。捐和募两者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从联合劝募到DAF,有某种意义上的必然性,昭示了我们对捐赠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真正把他视作信任交托。

 
(, 下载次数: 86)
DAF一定是中国未来公益的趋势。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第一代人正在老去, 如果他们想捐赠,谁是他们信任的人?

在人与财富的关系,因着一代创业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发生变化时, 你怎么能找到目标捐赠者,完成他们的慈善诉求?

答案是,你首先要成为那个和他们有共识, 能将他们的公益理念, 传承诉求实现的人,所以这个时代对慈善人的要求,是你对专业和人性的认知,越来越深刻。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传统追求, 在现代社会, 它可以靠慈善体现, 人的终极追求都是利他的。如何把利他的追求, 结合法律法规变成现实,这是公益人要思索的。 
 
(, 下载次数: 95)
截止2021年3月31日,灵山基金会、金百临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具备DAF模式的邻家计划,用2年的时间,拥有了349支基金,项目189个,累计基金总额34339385.99元,项目筹款总额10452937.81,合计44792323.8元

是的,这个春天有些冷, 但只要珍惜每一缕春光, 在不断探索中, 播下一粒粒利他的种子,那个收获的秋天,一定会到来。 

-END-

来源:善达网 shandanetwork 公益智坊,扬善平台。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