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又一少年自杀: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1-5-19 20:45
标题:
又一少年自杀: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这些日子,关于少年自杀的新闻很多。
成都49中事件后,湖北安陆德安中学,一个八年级的女孩,也在校内坠亡。
(, 下载次数: 9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新闻报道称,跳楼女生安安(化名),今年14岁,平时由全职妈妈照料。
和成都49中的小林一样,事发前一天,妈妈把安安送到学校时,她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还有说有笑地向妈妈要零食吃。
谁也没有想到,回到学校刚刚一天,安安就出事了。
媒体报道显示:
安安也是个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每次都考试都名列前茅。
但最近一次考试,她考得不太好,老师单独和她谈了话。
老师和她谈话后,上完英语课,安安走到教室外,就跳了下去。
(, 下载次数: 7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家长质疑,是老师的谈话,导致孩子心理坍塌,精神崩溃。
理解家长的丧子之痛。
但老师发现好学生成绩退步,提醒她一下,或者批评她一下,何尝不是分内之事、严师之爱呢?
目前,这起悲剧仍在详尽调查中。
身为旁观者,我们不妄加评论。
从成都49中到湖北德安中学,从16岁的男孩小林,到14岁的女孩安安……
一个少年的背影刚刚消逝,又一个少年的背影
离开人间
。
这几天,不少家中有娃的读者,和我谈起新闻里的这些悲剧时,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说:
别怕,我们的孩子都会健康长大。
为和更多朋友探讨这个观点,我们一起围绕3个疑问,好好说道说道——
1
我们小时候,
没有孩子自杀吗?
“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那么差,吃都吃不饱肚子,父母发起脾气来,拿起扫帚、拎起凳子就打,也没有见我们自杀啊。
现在的孩子,真实太脆弱了。”
在每篇关于青少年抑郁和自杀的文章后,你都能看见这种
比较式质疑
。
有质疑,是好事。
质疑能让我们趟过迷雾之河,来到思辨之山。
对于这个质疑,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我们小时候,也有少年自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订报纸的人家都极少,信息远不如今天这般快捷迅猛,即便发生了极端悲惨的事件,也只是在极小范围内传播。
举个例子:
我们村上,曾有个孩子和他父母大吵一架后,喝下敌敌畏自杀。
但这件没有正能量的事儿,上不了我们当地的电视和媒体,街坊邻居议论数天后,这个早逝的孩子,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如果放在现在,一经曝光,就会引发轩然大波,在网友的激烈争论和自媒体的不断书写中,引发父母之愚昧、孩子之脆弱、自杀之频繁的讨伐。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现在孩子自杀事件频繁,而是传播和关注,让自杀事件曝光的频率增加。
(, 下载次数: 7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第二,当生存成为难题时,心灵的渴求会降至极低。
我们小时候,很多人的困境,是吃饱肚子,穿暖衣服,走出贫困,谋生过活。
当生死和生存成了最大欲望,心智和心灵的空间就被压榨至最小。
这也是我们这代人长大后,会常常在不堪回首中,拍着大腿惊呼自己顽强的缘由:
“我都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撑过来的!”
但,被压抑的情绪和感受,并没有消失。
当我们这代人通过苦读和奋斗,摆脱贫苦和粗粝,扎根城市组建小家,成为父母,会在养育孩子的唤醒中,一再发现:
童年被压抑的感受,时不时从我们肉体里裂变出来,化身一场又一场精神的暴风雨,痛苦地干扰我们自己,包括我们的爱人和孩子:
童年里不被看见的委屈,并没有随我们的长大而消失,它依然盘根交错,坚硬锋利。
(, 下载次数: 7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第三,父母粗暴对我们,不代表这就是对的。
我小时候体质极差,隔三差五就要去村卫生室看病抓药。
我嫌药太苦,就哭着喊着不愿吃,或者偷偷把药扔进下水道里,被我妈发现后,她老人家曾多次拿起擀面杖,敲我的头,训斥我浪费。
这在今日看来,或许可以上升为家暴层面。
但我今天一路走来,依然活得尚算健康。
我成年后,复盘童年成长的种种细节,特别是父母在焦虑下,以看似粗暴的方式,训斥惩罚我的细节,依然感到震撼又真实。
所谓震撼,就是父母打我时打得非常实在,从不手软。
所谓真实,就是时隔二三十年,我还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愤怒和悲痛。
正是这种震撼和真实,让我开始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2
足够好的父母,
从来不对孩子发怒吗?
我有两个微信,是专门和读者互动的。我的不少读者,都是为人父母。
正是这样的交流,带给了
我最真实的案例和感受,
也让我发现,
越来越多的父母,正陷入这样的迷茫:
“我要怎么当一个合格的爸妈?”
管孩子,害怕被贴上“坏父母”的标签。
打骂孩子,生怕他们走上极端。
不管孩子,又恐惧他们错失最好的学习时光,将来一事无成,后悔都来不及。
(, 下载次数: 6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再举个例子。
我的心理学老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我们在一起探讨养育孩子的问题时,她坦诚地对我说:
“我不是个好脾气的妈妈。我看到孩子们犯错,搞事,逞能,我会毫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她家儿子,已经步入青春期,什么事儿都想自己做主。
大雪天,不穿秋裤,穿个单裤子,到处乱窜。
她毫不客气地说:“你这是没病找病,自作自受。”
她不会像我们在情感文里,看到的好妈妈那样,和颜悦色地说:“宝贝,外面下着这么大的雪,你穿得这么少,我好担心你呀,你能把秋裤穿上吗?”
她不满,她愤怒,她不掩饰,她要表达。
但,即便如此,两个孩子和她关系都非常好。
因为她总在孩子面前做真实的自己,表达内心的想法,孩子们也都没有必要在她面前装腔作势,压抑自己。
她和孩子之间会有争执和分歧,但母子之间顺畅而结实的关系,让孩子看见一个不完美的真妈妈,而不是虚假的好妈妈。
(, 下载次数: 7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我们的交流,让我明白了一个问题: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是父母明明内心有委屈和愤怒,还非要强作欢颜,扮演一个看似通情达理的“好父母”。
这种
“我要当个好父母”
的执念,让不少父母活在表演里,而不是真实的关系里。
加之,这些年,教育纷争不断,孩子悲剧频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鸡汤文,一再教唆父亲母亲要如何如何,却鲜有人穿过思维的屏风,告诉父母们:
你当个真实的人,和孩子建立真实的连接,孩子才能做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们很多父母,最大的拧巴,是
没有活在真实的关系里,而是活在某种证明里。
举例说明。
很多父母爱在朋友圈里,或者众人面前,营造“母慈子孝,父爱如山”的画卷,也爱表达“孩子,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深情。
以此证明自己是个多么合格、多么优秀的父母。
但私下里,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什么,或者父母自己忙碌焦虑,又吼了孩子,打了孩子,却不敢让外人知道,故意粉饰太平,甚至陷入自我攻击里:
“我又做错了!我太过分了!我不是好父母!我是坏妈妈/坏爸爸!”
自我攻击的最大坏处,是会让我们在
“极致表演”
和
“极端自责”
之间,不停切换,离真实自我与朴实修行,越来越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似完美优秀的父母,孩子却跌落抑郁的原因:
当父母陷入完美的执念里,活在虚假的表演里,不敢展露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就势必在害怕失控中,不由自主地控制孩子。
甚至,强迫孩子和自己一起表演完美。
孩子失去了和父母真实的连接,渐渐就活成了空心人,没有快乐,厌倦人间,陷入绝望。
(, 下载次数: 8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时候,肯定有朋友要问了:
那么,我在孩子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好了,想吼就吼他,想骂就骂他,想打就打他,这样是不是就和他建立真实的关系了?
朋友,你理解错了。
因为,真实的关系,不是罪恶的关系,而是——
3
第一次当父母,
为什么不能拿来当借口?
我曾写过一篇非常火爆的文字
《“我妈妈才8岁,原谅她不够好。”》
(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
,主要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当第一个孩子到来时,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
因为是第一次当父母,我们肯定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所以,不要苛责自己。
这是两三年前的认知。
不能说错。
但现在,伴随我家孩子的长大,我个人体悟的加深,我自己的认知也在进化: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我们已不是第一天当父母。
我们可以一段时间总犯错,总做得不够好,但我们不能一辈子活在恶性循环中,反复伤害孩子。
伴随孩子的长大,我们当父母的时间也在拉长。
我们在教养的实战里,要去察觉自己痛苦的来源,要去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本,要去修复自己不够好的那部分。
然后,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一言一行的反省,一日一夜的慢养,
在“我不够好,但我要慢慢变好”的努力中,捋顺和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 下载次数: 7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我不够好,不是“我不改变”“我就这样”“我停滞不前”“我就要伤害你”的借口。
我不够好,是明白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的局限,治愈自己的创伤,把自己站立守望的地方,变成孩子原生家庭的起点。
是在自己心灵的地图上,不断开拓崭新的疆土,标注精神的坐标,延展真爱的脉络。
具体的方法步骤是:
→
结婚后,我们带着原生家庭不当教养的痕迹,迎来了孩子的出生,我们内心潜伏着诸多焦虑和痛苦的深渊。
→
当了爸妈后
,
生计的压力和教养的繁琐,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痛苦,激发我们内在的创伤,让我们在面目狰狞中,不由自主地伤害孩子。
→
对此,我们不要一味自责,更不必拿虚假的完美,去表演给谁看,我们要察觉自己不够好的那部分,接受它,安抚它,善待它,和它共处。
→
然后,我们回到养育孩子的实战中,一边读书、学习、交流,一边觉醒、体悟、改变。
→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像一个婴儿一样,前进三步,后退两步,或者不小心摔个大跟头。
→
但我们终究会站起来,像个大人那样,牵着孩子的手,走向远方。
(, 下载次数: 6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这,就是养育和修行的真相:
谢谢孩子,给我们一个养育的机会,让我们看见自己童年的创伤,治愈内心的小孩。
也谢谢我们自己,在不断犯错不断成长中,建立和自己真实顺畅的关系,然后学会温和而坚定地管教孩子。
这样的养育和修行,会让我们的孩子即便不是最优秀的,也是很健康的。
所以,别怕,我们的孩子都会健康长大。
前提是,我们先找到真实的自己,带着他/她,和孩子一起回家去。
(, 下载次数: 7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本文作者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 下载次数: 7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