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中国8成家长存在“心理问题”,父母的这5大心理特征,难以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2-1-9 21:50
标题: 中国8成家长存在“心理问题”,父母的这5大心理特征,难以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前不久,一条关于“教育部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网友就这个话题提出了疑问:
抑郁症对孩子真的很不友好,但是筛查就真的能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产生?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很多的问题孩子病源都在父母身上,原生家庭才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调节孩子的同时,不妨将父母的心理也重视一下。
(, 下载次数: 53)
这话一点也不假。
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
每1000个家庭中,就有260个焦虑的家长。
父母的焦虑导致很多孩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自闭自虐等行为。
它的诱因大多数都在父母身上。
数据显示,有8成的父母不懂儿童心理,反而因自身的“心理缺陷”养出了“问题孩子”。
法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提出过一个词叫“有毒父母”:指的是父母用负面行为模式,始终支配孩子的生活。
这类的父母,通过自身的“心理问题”来影响孩子,让孩子陷入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尤其是父母的这5种心理特征,每一种都足以摧毁孩子。


试图利用“我为你好”来控制孩子
热播剧《女心理师》中,有一对窒息的母女。
女孩蒋静从小就被妈妈妈妈逼着学钢琴,必须穿白色连衣裙,剪齐刘海,梳高马尾…
(, 下载次数: 55)
直到成年,这种状态也都没有改变。
为了反抗妈妈,她砸掉自己的钢琴和妈妈的首饰,穿吊带衣服,烫头发,做尽一切妈妈讨厌的事。
但是妈妈却只当她是在发疯,将她锁在房间里反省,她在房间里不停地砸东西,妈妈也不心软。
妈妈说:“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
妈妈总是陷入“你必须听我的,你不能反抗”的病态心理,所以她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当父母打着“我为你好”的幌子,做尽一切控制孩子的事时,是一种低价值的体现 ,所以通过操纵孩子来获得快感和满足感。
这种父母的潜台词是:我想让你哭就哭,想让你笑就笑。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情感操纵”,表面上看毫无波澜,实际上它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同。
就像蒋静一样,在妈妈的压迫下被逼成了抑郁症,不仅自残,甚至还想自杀。
她对妈妈说:
“我根本不想当第一,也根本不想弹琴,不想成为你想让我成为的人。”
最好的爱永远都是放手,否则孩子永远都在“逃离”。
作为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


利用内疚心理“勒索”孩子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男孩犯了错误,爸爸为了教育他,就拿着木条狠狠地抽打在自己身上,一边抽一边说:“我的错、我的错。”
男孩在一旁看得泪流满面。
爸爸打完自己之后对儿子说:
“满意了吗?子不教,父之过,爸爸这么用心教你,你太让我失望了。”
(, 下载次数: 62)
这位爸爸的做法,是典型的“内疚式教育”。
利用牺牲感来标榜自己对孩子的付出,让孩子内心感到内疚,以此来“勒索”孩子的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通过让对方的内疚,来达到服从自己的意愿,本身是安全感的缺失。
这样的父母往往经历过恐惧、挫折和被抛弃,所以想通过让孩子“愧疚”以此来获取安全感,潜意识是在说:ta很在乎我,ta不会离开我。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曾有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关于“情绪情感能量层级”中指出:
内疚感会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它的负面影响比恐惧和悲伤等情绪的杀伤力更大。
一旦孩子有了内疚感,可能会是这两种后果:
孩子因为自我否定而压抑自己,他可能会想“我做什么都没有用”、“我很笨”,变得自卑和自负。
孩子用“我要让父母开心”的心理状态顺从和讨好父母,逐渐失去自己的价值感。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真爱里没有愧疚,只有轻松自在。
不用感情绑架孩子,才能让孩子自由生长。


用抱怨的方式,向孩子宣泄负能量

在《超级育儿师》节目中,一个叫轩轩的男孩胆子特别小。
他干什么都小心翼翼的,说话很小声,行为和表现力都要低于同龄的孩子。
后来才了解到,妈妈经常对轩轩抱怨:
和你在一起好痛苦啊;
看见你就崩溃,能不能消失啊。
(, 下载次数: 59)
因为妈妈的负能量太多,轩轩慢慢地不愿意和她交流。
育儿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在你的家里,我听不到任何正能量的语言,你把所有的抱怨都甩给儿子,孩子怎么可能变好。
爱抱怨的父母,他的每一句怨言背后都像在说:“我很不开心,必须要有人陪我”,于是将孩子当成情绪的“买单者”。
这样的父母往往缺失安全感,常常伴随着恐惧感,想通过发泄来获取关注。
孩子天生对父母的情绪有着敏感力。
如果父母总是对着孩子宣泄负能量,孩子会在消极的氛围中因为不安和恐惧而变得敏感和自卑。
一位网友说:
28岁的人了,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因为我妈妈从小骨子里就觉得自己很差,并将这种情绪带给了我,直到现在,很多事我的唯一感觉就是“我不配”。
曾有心理学家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温暖和敌意的程度,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外部行为问题息息相关。
被父母当成“垃圾桶”的孩子,最后也只能生活在“垃圾堆”。
父母如果能做到心中有爱,孩子才会眼里有光。


自己可以不完美,要求孩子必须优秀

曾经看过一场演讲,演讲者问底下的妈妈们:
“请问妈妈们的梦想是什么?”
有妈妈说:“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
后来演讲者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我建议有这样想法的妈妈,先自己去考那些名牌大学,与其等着孩子读十八年书再考,不如自己去参加高考,使劲考两年基本上都能考上,何必等孩子呢?
有妈妈说:我这脑子,不是这块料啊。
演讲者说:那你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内心投射:
自己的人生过不好,就要求孩子一定要过好,把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想办法在孩子身上赢回来。
这样的父母往往因为缺失价值感,心理的预想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完美的自己看待”。
于是给孩子设定了预期值,让他按照这样的轨迹行走,一旦孩子不满足自己,父母就会逼迫和否定。
被父母过分要求完美的孩子,很容易活成空心人,失去价值感和成就感。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讲述了被妈妈逼成抑郁症的经历:
小时候,妈妈要求她一定要在学习上比别人好,如果只要有一次输给了别人,妈妈就对她又打又骂,然后会问她:“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是不行?”
她永远都必须保持妈妈所希望的样子,“乖巧、懂事、优秀”。
网友一直怀疑自己“我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内心越来越压抑。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发展。
这就意味着孩子从1岁开始,就开始有了自我,不再以父母为中心。
只有不把自身的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才能让他活的真实。


总用“孩子的一切都是我的”

来偷窥孩子的隐私

在《朋友请听好》中有这样一封信。
一位高中生在信上说,自己终于有了独立的房间,但是父母却在他的房间里安了监控。
父母说:“安监控是督促你学习的”。
妈妈告诉他:“别人都是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安装的,我们还为了尊重你,特意告诉了你。”
(, 下载次数: 54)
话里话外都在说“我已经很尊重你了”,却不知她已经在伤害孩子了。
很多父母潜意识里都认为:你是我生的,一切都是我的。
还总是言之凿凿地认为“孩子没有隐私”,反而堂而皇之地对孩子实行以爱之名的侵犯。
这样的父母总是在犯一种错误:他们认为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就应该依附于自己,包括剥削孩子的隐私权。
他们的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你要乖乖听话”。
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的自尊感是在孩子的成长中逐步建立的,如果长期被隐私侵犯,压抑的愤怒和委屈会转入潜意识里,容易造成叛逆和自卑。
在《老师,请回答》中有一个女孩经常和妈妈吵架。
因为妈妈经常翻看她的手机,让她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偷窥了,所以变得很叛逆。
不仅不愿去上学,还总是对妈妈大吼大叫。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隐秘世界,任何以爱之名的偷窥,都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美国有一条著名的“二十码法则”:
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护孩子的隐私,培养他的自主性。
尊重孩子秘密,是父母的责任。

李玫瑾教授40年来一直致力于揭示:
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有滞后反应,它与家庭抚养者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父母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却对自身的“问题行为”毫无察觉,那么永远无法育出好孩子。
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先治愈父母,再成就孩子”。
放手,才能成全孩子;
爱自己,才能滋养孩子;
给孩子传递正能量,才能给孩子传递爱;
好榜样,才有资格要求孩子;
永远要学会对孩子“退一步”,让爱收放自如。
要相信,好孩子永远有父母做“标准”。

(, 下载次数: 55)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