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做公益,你真的懂什么是“社会价值”吗(附思维导图)?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3-2-23 08:53
标题: 做公益,你真的懂什么是“社会价值”吗(附思维导图)?

导语:


做公益慈善,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提及“价值”和“社会”这两个词汇,但我们可能并没有仔细去思考这两个概念背后的内涵。“价值”是什么?“社会”是什么?“社会”有什么“价值”?

本文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分享给大家的同时,也希冀和大家一起思考并完善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后台留言,分享自己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 下载次数: 72)



01

价值是什么?



人是会追问意义的动物,并且意义感也正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展的动力。对意义的追索,事实上就是对价值的思考,例如,当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时候,通常也会这样发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说,人应该怎样做和做了什么,人生最终要获得什么,一个人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对人生价值的发问,意味着人的生命从本能到自觉的苏醒,特别是那些感到生命虚幻或苦楚的人,寻求生命中的意义便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生要实现的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一个人活下去的正当性理由和在遇到苦难时的动力。简而言之,价值的实现就是意义。
在生活中,人也是必须主动做出选择的动物。相对于地球上其他的物种,人的欲求要丰富得多,既有生理上不同层次的欲求,有心理上不同层次的欲求,还有精神上不同层次的欲求。人生的过程就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求而有所行为。人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这些欲求,对欲求满足的程度就是效用,我们通常称之为价值,效用的满足程度,就是价值的大小。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选择都是从效用的角度来判断的。例如,某人有100元钱,他可以用于吃饭或看电影,如果他在饥饿的状态,吃饭获得满足的效用最大,也就是价值最大。简而言之,价值就是效用的满足程度。

价值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相对于人的欲求的无限性(也就是说,人有无限的追求),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人本身的资源限制,例如时间)是稀缺的,这意味着人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欲求,因此,他必须将当下所有的欲求进行一个排序,选择他最想满足的欲求,那些被他放弃的其它欲求,便是他为满足这个欲求而支付的代价。例如在劳动和闲暇之间,人们选择劳动而放弃闲暇,是因为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可以满足他更多的选择。因此放弃的闲暇便成为他需要支付的成本。价值的这个特点表明,任何价值的获得,都有代价。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某种价值,但并未支付与之相对应的代价,只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要么他是在使用之前积累起来的价值;
第二,要么有其他人在替他支付这个成本,这包括他人的赠与;
第三,他在透支未来现在我们对自然的使用模式就是透支未来)

经济学中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空气和钻石之间的价值问题。空气比钻石有效用得多,为何空气免费而钻石昂贵?只要稍微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不难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答案。在西方小说中,经常有某个生活困顿的人突然获得一笔巨额遗产,对这个人来说,这笔遗产就是上天的一笔馈赠,他并未为此支付代价。所以包括空气、阳光还有很多我们生活中不可须臾缺少的东西,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是如何对待馈赠,就像如何对待遗产一样,决定了这样的馈赠是否是可持续的。这正是社会价值需要讨论的问题。

对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价值客观论认为,价值是内在于事物当中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的,因而是客观的。价值主观论认为,价值是人对某一事物效用的评价。因而完全是和个人相关的,同一件事物,对不同的人呈现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而价值关系论者则认为,“价值”作为一个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用”和“被用”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不属于实体范畴。仍旧以前面提到的“空气和钻石”为例,则说明并不存在客观的价值。空气和钻石之间选择如果发生在高山反应而导致生命危险的场景,一瓶氧气的价值以及价格就远远高于钻石。在关系范畴中,关系中的双方不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是一种彼此依存的关系,其中的一方一旦不在了,关系也就随之坍塌。

此外,价值观念不仅因人而变化,也随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变化。人类早期是对力量的崇拜,而到了近现代,对自由的追求则成为一个共识;旧时代对神权和宗教的膜拜,转变为现代对世俗生活的普遍接受;工业化早期企业家的理念和今日企业家的理念也大有不同。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也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变化的,因此,就“价值判断”而言,价值观念是越来越进步的。

所以,形而上地说,价值是意义的同义词;形而下地说,价值就是效用满足程度的个人认定。价值的获得是有代价的,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和外部世界的一个效用关系。


(, 下载次数: 63)



02

什么是社会?



所以,任何一件被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它一定具有某种对人而言的功能性。这个结论对所有那些伴随人类进化而产生的各种文明、文化以及制度就更是如此了。那么,我们通常所指的“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又存在哪些价值呢?

社会,汉字本义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守望相助的关系,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但社会,并不仅仅局限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了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调节。这是因为,人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是以自然环境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在人们关于社会行为、伦理关系的共同约定中,始终也包含着对自然资源使用、分配和保护的内容。这一点对推崇“天人合一”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乡村的村规民约中都包含了对树木、水口、土地的条款。

社会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们津津乐道并乐此不疲争论的话题。

社会论认为,在人和社会中,社会是第一位的,是决定者,因为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个人论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社会论者常常是集体主义,提倡牺牲个人的利益以实现集体的利益;个人论者常常是自由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护个人的利益。

无论是从具体的历史场景,还是从抽象的逻辑关系来看,仅仅坚持一方都不完整。首先,既然是关系问题,就不存在非此即彼,而是彼此依存。而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是人在漫长进化中同时进化的两种意识。人类比其它物种进化更快的绝妙之处,正在于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依存,这种依存表现为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人没有蚁群和蜂群那种整齐划一的集体性,但蜂群和蚁群因为缺乏个体自由和能动,没有个体的好奇和冒险,因此不会产生快速的进化变异;一个人作为个体也不可能对抗大型猛兽的袭击,但人会通过互助来抵抗外来的危险,并且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的分工合作才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 下载次数: 79)

社会也是一种观念性存在。社会是由个体形成的,但社会这种集合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由每一个独立的要素形成的集合,社会这种集合主要表现为由每个社会成员的观念形成的,因而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例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平等”“自由”“诚信”“友爱”这些概念,只有在社会这个场域里才能存在,而且社会也正是由于这些概念才被连接起来。在纯粹的自然界里,不存在这些概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既不是生而平等,也不是生而自由,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平等和自由这些观念,都是因为社会存在的原因和结果。

此外,一种社会形态的观念的形成也是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演变的结果,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发展年代,都有不同的观念类型。并且,观念的不同,非但表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同样也表现在同一个时空下的同一个社会之中,这就是社会观念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用多样性对抗各种不同风险的过程,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存在的能动性。如何保存一个社会上观念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提供了最佳的答案。

社会和个人之间是一种反身性关系。所谓反身性理论,就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存在的自我加强现象。用函数式来表达就是:如果y是社会,x是个人,则:y=f(x),x=F(y),即y=f(F(y))。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此同时,人的行为也决定着社会的特征。

所以,社会所提供的功能也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和坏的社会的区别。而反身性意味着,一个好的社会会越来越好,而一个坏的社会会越来越坏。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我们现代所谓的极度不平等或极度贫瘠,都不是好的社会。反身性理论同时也意味着,其一,一个社会所能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功能,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己行为的结果;其二,社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表征,它和其中的构成要素也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例如经济发展越快,要求社会性程度就越高。

有不少人认为,社会是一个纯粹建构起来的概念,因而是完全虚拟的;也有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类人格的存在,一个社会具有一个统一的灵魂、统一的信念和统一的行为约束。这两种认识都失之偏颇。社会虽然不像个人是实体性范畴,但社会作为一种关系却是客观存在的;正如电子和原子核之间依靠万有引力和离心力,这两种力量同时起作用才能形成原子,这两种力量都不是实体,但却是客观存在。仍旧可以用引力和离心力做比喻的是,社会之所以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代替个体性。恰恰是由于社会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体,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更好地生活。



03

社会提供了哪些价值?



那么,社会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存在,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哪些“功能性”价值呢?这或许是思考社会价值这个概念的最初源头。社会作为一种关系网络,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互助网络,合作网络,意义网络。

互助网络,其价值体现在当个体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优势。互助网络不是以功利性为目的,往往表现为人的一种同体大悲的本能。这种本能,结合文化和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互助网络的发育程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一种简单定义是,当一个人遇到困难不得不向别人求助时,有多少人会响应求助。所以说,作为互助网络的社会,让处在激烈竞争路途中的个人免除了“孤儿”的感觉,有了一种“兜底”的自信,因而产生的至少是免除恐惧的效用。而人只有免除了恐惧,才有可能从事探险类的活动,才有进步的可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互助网络实现了人们“公平”的思想理念。

合作网络,其价值体现在人在当个体必须通过劳动的分工和合作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福利状态。劳动的分工和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主要原因。合作是基于功利性计算的。人类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也正是劳动的分工不断深化和合作的不断强化的结果。经济学中的比较利益学说,热力学中的开放系统理论,都证明了合作会增加社会的财富(一种能量)

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就是在社会生产过程形成了社会。基于市场的经济,就是一个最大的合作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消费者具有自由地选择满足自己偏好的权利,为了满足多种多样的消费者需求,生产者具有选择生产方式(分工和合作)的权利,这种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模式,就不断地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合作是一种自发和主动的选择行为,因此网络的形成至少需要两个前提,第一是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第二是每一个人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说,互助网络更多体现了人们“公平”理念,那么“合作”是“效率”的需要。

意义网络,是指这个网络的本身就是目的,人在社会这个网络中本身就是幸福感的来源。尽管人生在世,也有不少如梭伦一般的离群索居者,但即便这样的人也只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如此,终究还是要回到社会这个网络中来。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幸福感来源都和社会相关。微观如天伦之乐,宏观如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价值排序中往往都是最高的追求。

一言以蔽之,社会为人类这个物种提供的价值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



04

社会价值如何再生产?



社会价值再生产的含义是说,如果我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提供诸多功能的设备,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维持这个设备的正常运转?也就是说,为了维持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一个满足分工合作的社会,组成社会的成员应该做什么?

社会的反身性特点意味着,我们在“使用”社会的“有用”的功能的同时,必须用对社会“有用”的行为来反哺社会。例如,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互助和信任的社会,那么就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互助和诚信的行为约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约束就是要求个人支付的“代价”。


(, 下载次数: 77)


以企业为例,它从社会这个大网络里获得哪些价值呢?

第一、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程度提供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底层的构建,它包括文化和制度,对工商文明的认同程度,对公共生活的行为约定,诚信守诺的传统,社会的稳定程度,政商关系等等。所以,社会的文明程度直接决定了商业交易过程中的各种交易成本。

第二、人口的质量和数量。人口的质量和数量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一个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而劳动力质量则又和这个地区拥有的教育水平相关,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才能维持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第三、社会普遍的富裕程度。社会普遍的富裕程度决定了市场的购买能力,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向循环的闭环环节。

第四、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企业经营会大大提高效率。

第五、社会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互联网接入水平、能源充裕度等。

第六、自然环境的丰裕程度。包括空气质量,环境质量,是否有企业发展需要的自然资源等。

在存续过程中,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社会提供的这些“服务”支付了部分的对价。例如,企业通过交税的方式,使得政府具有公共设施建设的能力,具有普及教育所需的资源,具有最低社会保障的能力;企业通过招募员工解决了社会成员的就业问题;以及最主要的,企业提供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这些都可以看作企业这个社会性的存在,为社会所提供的价值。

但从当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表明,人们为社会所提供的“折旧”不能弥补社会因为提供服务所产生的“损耗”。这些困境表现在人所共知的两个方面:第一种是环境的不可持续,这种不可持续是绝对意义上的,即经济的发展过度透支了自然的馈赠;第二种是社会关系的不可持续,这种不可持续是相对意义上的,即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反哺低于社会进步而产生的不断提升的要求,例如人们对更公平的要求、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这足以表明,如果从投入产出比而言,企业从社会上获得的价值和它为社会提供的价值可能处于一种长期不对等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让社会这个具有反身性特征的存在继续保持良性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投入量。对于企业而言,就需要改变其利益结构。改变利益结构的关键不在于重新建构分配原则,而在于重新理解价值和成本的边界以及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重估。价值重估意味着,那些以往表现为外部性或公共性并且当下已经表现出严重稀缺性的资源,是否应该成为企业应该支付的成本或予以簿记的负债;同样,还有那些为社会提供了价值但仍未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是否应该作为企业价值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重构现有的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三大财务报表体系,使其更完整地反映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的情况。

而对于个人而言,需要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自由、平等这些永恒的观念,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社会观念,因为我们具有什么样的观念,这个社会便是什么样子,我们为社会提供什么价值,社会就会为我们提供什么价值。


大而言之,人类经过了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大的文明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在采集社会,社会成员之间相对平等,人们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共同面对自然,荣誉来自个人的力量;农业社会,建立了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的稳定建立在尊卑有别的秩序之上,获得社会认可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工业社会,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从差序格局的制度中被解放出来,自由、平等成为共识,个人奋斗成为主流观念,对财富的追求成为标尺。我们现在又处在新的人类文明的转捩期,人们对社会的认知、社会将为社会成员提供的效用,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但我们每个人都不仅是变化的结果,而且也是将要发生变化的原因。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的“中国”改成“社会”,也是一样成立的。


-END-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善达网」,搜索「shandanetwork」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