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次数: 85)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工机构也在逐渐壮大,承接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的购买服务项目,尤其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多。如何以项目管理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完成项目购买方的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社工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社工机构的项目管理能力不足、项目人员配置不足、项目目标设定过大、项目来源依靠“熟人网络”、购买方对项目的短期规划等因素都会对项目管理过程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来说,机构对于项目的管理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整体质量。如果服务停留在量上而非质上,这种项目管理方式只会造成一线社会工作者工作压力加大,而服务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服务质量也达不到预期要求。项目人员实际配置不足则会导致项目服务质量的降低,服务质量降低就会影响下一年度购买方是否继续投入经费支持该项目。如此往复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机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服务质量降低导致政府资金投入减少,缺少项目资金又将影响社工机构的人力资源安排。项目目标设定过大、服务人群过广是项目管理难以有效推进的又一大因素。笔者发现很多机构的项目需要同时服务老年人、儿童青少年以及其他居民,而项目目标是更为宏观的、宽泛的、无法量化的层面,使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项目来源依靠“熟人脉络”只会徒增机构的自我优越感,从而缺少对整个项目的系统性思考。购买方对项目的短期规划则会使社工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为了使社工机构的项目管理更加合理有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社工机构领导层面应具备项目管理思维。机构应逐步培养包括项目主任在内的一线社会工作者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专业服务,而不是单纯停留在碎片化、扁平化的服务中。例如,一个大的服务项目需要围绕一个总体服务目标开展,为了达成这一总体服务目标,可将大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项目进行,但需要撇开单纯的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的指标性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工机构要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要求配置足够的社会工作者,避免项目人员架构出现形同虚设的情况。为了达到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社工机构需要加强自觉意识,也可依托服务购买方的不定期抽查以及服务对象的监督。此外,要制定合理的服务目标,因为这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周期计划、具体服务计划、侧重点安排等方面规划。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工机构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社工机构的星级评定等级结果给予相应等级的奖励支持,用于机构日常行政开支、人员工资支付,让社工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出现“无专业社工可用”的情况。此外,政府部门应规范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招投标流程,避免“陪标”“内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通过公平竞争,不仅可以彰显社工机构的优势和能力,还能督促中标的社工机构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实施项目,从而实现更好的项目管理效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工机构要严格遵守项目管理流程,做到标准化操作,这样不仅能够顺利完成项目,而且可以在项目中实现购买方、服务方、合作方、受益方的多方利益最大化,从而在经济上节约成本,在人力上节省输出。(作者黄小菲系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闵晓阳系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工作」,搜索「china_socialwork」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