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香港一位女士,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婚后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
丈夫一家对她都很好,但很多时候因为习惯和观念不一致,她感到很不自在:
比如她喜欢睡懒觉,婆婆习惯早起,每次起床后还会叫醒她;
比如她想保持身材,但婆婆说女人就该有肉,还帮她盛饭、夹菜,让她很有压力;
比如在教育问题上,公婆总是无意识地偏袒小的,委屈大的,怎么说都不听……
她多次跟老公提过搬出去住,但老公让她“不要想太多”,她一想,也是,老人家也是一片好心,自己“忍忍就好了”。
可这一忍,竟把自己忍出病来了,一查,肺癌晚期。
家人问她有什么需要,她只说希望丈夫、儿女每天都来看看她,而事实上,她丈夫基本上每晚都睡在病床旁陪她。
家人听着不对劲,于是,便给她请了一个心理咨询师。
催眠过程中,咨询师问她:“你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她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跟丈夫、儿女在一起,有自己的房子,不用很大,几十平方也可以,可以看到外面绿植。”
心理咨询师继续问:“那你希望住多久?”
“不用很久,几个月就好。”
原来,那些不自在的感觉并没有消失不见,而是以癌变的方式,来告诉她:
你有一份情绪,需要被看见;
你有一个愿望,需要被满足。
于是,丈夫申请了一个特护病房:一个30㎡的、带有小会客室的套房。
透过卧室,她可以看到外面的草坪,而小会客室,白天用来招待朋友和供孩子们活动,晚上供丈夫休息。
她终于如愿了,但代价竟是——自己的生命。
多少身体上的病,都是情绪打了败仗
故事令人唏嘘。但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般无奈:
●表达自己的需要,却被人说“别闹了”;
●想尽情哭一场,却有人劝你“应该坚强”;
●想要一个拥抱,对方却说“都老夫老妻了”;
●想守住自己的立场,可又怕破坏关系……
最后,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我消化——
于是,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不敢快乐,悲伤的时候也只能偷偷哭,愤怒的时候更是只敢攻击自己。
就像蔡康永在一次专访中说的:
「我们的认知系统里,总是存在着“乐观是好的,悲观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内向是不好的”、“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等各种过于“正确”的观念。
所以选择去迎合社会标准,去强迫修正自己。」
其实,所谓的情绪,就像一位位使者,带着信息和使命而来,提醒我们照顾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视而不见时,一位位使者就成为集体示威游行者了,它会拦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它会突然袭击伤害我们,甚至会毁灭我们亲手建构的世界。
有研究指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目前已达200多种,而70%以上的人还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
像我们常见的头痛、胃病、各种癌症,都跟情绪的压抑有关。
还有更加隐蔽的情况,就是伴侣之间不能化解的矛盾,会在性器官上呈现病症,尤其是女性。
曾经有一位朋友,她前夫有了外遇,她就得了严重的盆腔炎,久治不愈,不能有性生活。
真相是,身体在用病症帮她表达愤怒:“不!我不会再跟一个背叛我的人在一起!”
但她比较幸运,离婚后找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结合适当的调理和治疗,病也痊愈了。
所以,不要再觉得每一次的压抑、控制、忽视、否定都能“忍忍就好了”。
“忍忍”不会让我们变好。
相反,“忍忍”更像是给自己埋了一枚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处理,它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间,想不到的地方,以你想不到的方式爆发。
让情绪流动起来
所以,武老师常说:
“不要憋爱,也不要憋恨,不要憋哀,也不要憋怒;
让内在的情绪流动起来,黑色的恨就会转化成白色的爱与阳光,滋养自己。”
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当我们打开这些感觉的通道,生命力就会在我们身上流动。
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于是,我们邀请到国内知名心理学者、资深心理咨询师张维扬老师,到我们平台开设第一个专注情绪的心理学大课:《情绪心理学30讲:升级认知系统,实现情绪自由》。
张维扬老师从业10余年,他不仅在临床治疗上帮助无数来访者走出情绪困境,重获幸福;
他还潜心研究情绪议题,在理论与方法的原创性、实用性、易用性上,受到业内大咖的一致认可。
在他看来,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就是指他当下所处的情绪状态。把握了情绪,就把握了生命的根本。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如果能主动看见、解读、表达,它们就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成长的垫脚石,我们的生命就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也是我们邀请他开设这门课的一个重要起因动念。
在这节课中,他将带你:
第一,看见情绪,发现症结所在
任何一种情绪都可以让我们能够及时回归内在、发现问题,例如:悲伤也许是对爱的渴望,焦虑也许是需要被肯定,愤怒也许是在提醒你边界受到了侵犯……
第二,解读情绪,区分事实和想法
这是真的吗?还是只是头脑里的想法?我们内在正在发生什么?我可以自己买组自己吗?如果不能,我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表达情绪,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每一次情绪的表达都是成长的契机,例如:树立自己的边界,敞开自己,拉近彼此的距离,或者变成行动,从中获得踏实……
全方位锻炼我们的“情绪肌肉”,增强对情绪的自知力和掌控力,掌握对情绪的正确表达,让情绪不再是软肋,而是铠甲。
[attach]69647[/attach]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