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卓越公益事业评估中心理事长徐本亮曾多次指出,目前社会组织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是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项目没有成效,那么,“活动”“项目”“产出”和“成果”四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哪些?社会组织在项目计划书上如何体现成果?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徐本亮老师。
成果一定是服务对象的变化和受益
马广志:能否具体解释下“活动”“项目”“产出”和“成果”这四个概念的含义?
徐本亮:现在很多社会组织,很多做项目的公益伙伴,没有成果的概念和意识,不知道什么是成果。这里介绍一个非常有用且重要的知识,叫做“项目产出的模型”。里面有四个概念:投入、活动、产出、成果,这四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投入”是指投在项目中或由项目消耗的资源,比如举办一个项目管理培训班,需要人力、资金、物资的投入。
“活动”是指为了履行使命达到项目目标,对投入的使用情况,比如培训班搞了两天培训活动,一位老师讲了两个主题。
“产出”是指项目活动直接的产出,比如培训班有50个学员参加,发了50份教材,这称之为产出。
“成果”是指服务对象(受益人)在参加了项目,或者接受了服务后给他带来的变化和受益。这种变化和受益可以是无形的。比如,学员在参加培训后,学到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写项目计划书的方法。比如,服务对象参加项目培训以后,转变了观念、调整了心态、增强了自信。这种变化和受益也可以是有形的,比如,学员写出了一份项目计划书。比如,失业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实现了就业,吸毒人员经过帮教不吸毒了。
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成果一定是服务对象的变化和受益。这是制定项目计划时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四个重要概念。现在社会组织的项目计划书普遍存在把活动当成项目、把产出当作成果,因此特别强调大家要掌握这四个概念。
马广志:“项目产出模型”的出处是哪里?
徐本亮:“项目产出模型”是美国联合劝募会(联合之路)提供的一份资料。美国联合劝募会是美国最大的非营利机构之一,每年募集的资金超过40亿美金。它自己不做项目,而是把钱资助给成千上万向它申请经费的非营利组织。它提供这样一份资料,就是告诉向它申请资金的非营利组织,要想得到资助,必须要有成果。如果项目计划书里只有活动和产出,而没有成果,是得不到资助的。
现在中国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组织发展相对起步较早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90%(这是我从每年参加评审、辅导和评估的三、四百份项目计划书中得到的数据)。大量的项目计划书里(很多是拿到资金的,甚至是评上优秀项目的)只有活动,只有产出,恰恰没有成果。特别是很多社工机构往往把做了多少个案、搞了多少小组活动、服务了多少人都当成了成果。
马广志:您觉得导致这一严重问题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徐本亮: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缺少有效的项目管理的培训,不少社会组织缺乏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不知道什么是项目、什么是成果。
第二,项目管理的培训往往偏重讲项目的实施、监测和评估,而对如何开发项目、如何制定项目计划的痛点和难点讲得很少,因此有些学员虽然参加过项目培训,仍然不会做项目。
第三,有些讲项目管理的老师自己没有做过项目;市面上有些项目管理的书籍和教材存在不少错误和问题,造成误导。
第四,有些项目评审专家不懂项目,项目评审把关不严,使一些没有成果、存在问题的项目拿到了资金,甚至评上了奖。
第五,有些购买方和资助方没有成果概念,不知道什么是成果。只关注活动和产出,不注重成果。
第六,进行项目优化的督导和专家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发现和指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不少项目先天不足、没有成效。
所以,当务之急一要加强有效项目管理培训的力度,普及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二要提高教师和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三要增强购买方和资助方为成果买单、为成果资助的意识。
任何成果都可以用定量
和定性两种标准来衡量
马广志:“把产出当成果,项目没有成效”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有什么危害?
徐本亮:这种现象不改变的话,后果很严重。
第一,浪费资金。购买方和资助方花了不少钱,但是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服务对象没有受益或受益不多。
第二,影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组织没有能力做出有成果的项目,一旦政府购买服务减少或停止,无力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将直接影响机构生存发展。
第三,影响政府职能转移。机构没有承接能力或者能力得不到提高,政府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谁来承接?
第四,失去捐赠人的信任,增加了筹资难度。做项目没有成果、没有成效,不仅会严重影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还会造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不信任,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所以要特别提醒大家,经营社会组织、做公益项目一定要有一种注重成果的心态。成果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社会组织安身立命之本。在做项目以前,先不要考虑这个项目怎么做、做什么,而是首先一定要想明白、搞清楚项目的成果到底是什么?只有知道了项目的成果是什么,才能在项目计划书里让资助方和购买方非常清楚地看到项目成果。
马广志:我知道,近年来您一直在宣传和强调德鲁克的一个重要观点:社会组织是为成果存在的,而任何成果都可以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标准来衡量。您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徐本亮:项目成果实际上指的是项目的目标,也就是做项目后到底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在写项目计划书时,首先要根据项目服务对象的需求,确定若干个具体的目标;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目标,确定评估指标。
德鲁克指出:“任何组织的成果,都可以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标准来衡量,这两种标准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组织是如何改变别人的生活以及改变别人生活的程度,那么就有必要了解这两个指标。”
德鲁克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制定目标、确定评估指标时,至少有一个是定量的。如果项目计划书里只有定性的标准,而没有定量的指标,那这个目标是需要调整和优化的。现在很多计划书在确定评估指标时,往往只有定性的而没有定量的。
所谓定性标准,它衡量的是人们生活改变的深度和广度,衡量者通常会做一些具体的观察,确立固定的模式,然后讲述一个深刻而个人化的故事。而定量标准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详细而丰富的数据资料。比如,一个为自闭症儿童服务的项目,“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定性标准,“90%的服务对象至少掌握五种基本生活技能”就是定量标准。一个对吸毒人员帮教的项目,“降低和减少吸毒人员再吸毒”是定性标准,“复吸率不超过20%”就是定量标准。一个为留守妇女开展技能培训的项目,“增加服务对象的收入”是定性标准,“人均每月增收800元”就是定量标准。
如果你想判断本组织的资源是否被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想衡量自己的工作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想要知道服务对象通过项目是否得到了真正改善,定量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正确确定项目目标
和评估指标来体现成果
马广志:我聆听过您的几次培训,您一再强调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是成果,为什么?
徐本亮:现在有不少项目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当成成果,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满意度不是成果?因为成果是服务对象的改变和受益,而满意度是服务对象的一种主观的感受,并没有反映出服务对象的受益和变化。我们在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估时,可以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指标之一,但满意度本身不是成果。另外,领导表扬肯定、评奖评优、媒体宣传也不是项目的成果,而是影响力。
马广志:那么,怎么在项目计划书中体现成果呢?
徐本亮:这需要通过正确确定项目目标和评估指标来体现成果。
一个好的项目目标有5个特点:
1)简单易懂。必须简单明了,不要写得空洞抽象,要让人一看就清楚地知道到底要什么样的结果。比如做再就业培训,有一个目标就是“促进学员就业”。
2)结果可测。目标是可以衡量的,可以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目标是否达成。比如,我们用“达到50%就业率”来证明“促进学员就业”目标的达成。
3)力能所及。这个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比如为什么确定达到50%就业率而不是更高呢?因为50%是能够做到的,太高的话,做不到没有意义,而且评估也通不过。
4)符合利益。项目的目标,要符合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5)时间限制。项目是有期限的,项目目标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项目目标是否达到,需要有一定的评估指标来衡量。评估指标是保证项目目标达成的重要措施。常用的评估指标有三种:
1)结果认定法。就是看项目实施后的直接结果。比如一个再就业培训项目,目标是“促进学员就业”,我们可以以就业率做评估指标,如设定就业率达到50%,这就是衡量“促进学员就业”的目标是否达到一个评估指标。再比如做一个对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项目,我们设定一个目标“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那么可以用安全事故发生率做评估指标,即设定项目周期内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以此衡量项目目标是否达成。
2)知晓度调查法。就是看服务对象参与项目、接受服务后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例如反家暴的法制教育,我们的目标是服务对象了解预防家暴的方法以及发生家暴后的维权方法,那么就可以用服务对象对如何预防家暴以及发生家暴后维权方法的知晓度作为评估指标,来衡量目标是否达成。
3)前后对比法。即通过服务对象在参与项目、接受服务前后发生的变化来衡量项目目标的达成。比如说,做一个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项目,其中有一个目标是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我们可以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设定“90%的服务对象提高了自信心”来衡量项目的成果。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前测和后测、服务对象的自我评价和老师、家长的反馈来了解服务对象自信心的变化状况。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每个项目至少要有一个衡量项目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估指标。
马广志:今年党中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对社会组织设计公益项目有什么启发?
徐本亮:这对社会组织开发设计项目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项目开发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只有精准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才能有效开发公益项目。如果需求不清楚或者没有需求,项目肯定做不好。现在有些社会组织在开发项目时不重视需求调研。有的不做需求调研,有的需求不是真实的需求,有的甚至在拿到项目资金再做需求调研。由于需求不清楚,有些项目招不到服务对象,甚至要靠发小奖品、小礼品来吸引服务对象;有些项目根本没有成效。
调研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访谈、观察、测试、观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党和政府政策、座谈会等。需求调研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要千篇一律。我们要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调研方法。
我做需求调研,主要采用这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一种紧迫的需要,比如农民工问题、社区失业青年就业问题、失独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都有需求。而且热点问题也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第二种方法是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做有社会需求、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项目,比较容易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做社会组织,做项目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党和政府的政策。
不管用什么方法做需求调研,说到底都是人去做。做社会组织、做项目,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很多信息和资料要靠平时积极主动、用心用力去寻找、发现和积累。要保持一种“时刻准备,即刻行动”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项目、实施项目。
END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