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彻底杜绝掉愤怒吗?我们靠理智就能完全控制情绪吗?我们能多大程度上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成年女性的情绪是否会呈现周期性波动?
本篇从这些角度探讨一些有关情绪的常识及应对,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舒适相处。
一、愤怒是一种周期性感冒
正如前文所提到,情绪健康是一种我们或多或少能够接近的状态,而不是一种能完全达到的状态。
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总会经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我们经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情绪,正如我们的生活一样,被七分平静、一分快乐、一分愤怒、一分悲伤所占据。
因此,愤怒以及负面情绪是一种无法杜绝的情绪,它会像周期性感冒一样,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针对愤怒这种情绪,我们所要做的是
不要过度压抑情绪
正确地释放情绪
1、不要过度压抑情绪
大多数的情绪障碍都源自两个极端,要么过度压抑情绪,要么过度释放情绪。
东方文化比较内敛,教导人们要掩饰情绪,不要随意表露出消极情绪。在当代社会,“理性先行”的社会环境氛围使然,人们控制情感的力量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会习惯性地抑制负面情绪。
但是如果只有抑制、没有释放的话,积攒的怒火会很惊人,会以更具破坏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人们的外在表现与内部感受完全撕裂,情感反应会变得麻木甚至错乱,严重时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貌似忍受了对方,但是在心理上,我们的潜意识会记下每一笔愤怒,一旦爆发,一步跨至决裂。因此,鸡毛蒜皮小事导致的决裂,绝非一件事所致,而是数十件、百件小事的积累效应。
2、正确地释放情绪
正确地释放情绪,是指让负面情绪以最小的代价释放出来,而不仅是单纯地情绪发泄,于事无补、起破坏作用,甚至陷入剧烈的情绪失控循环中。
我们发泄到他人身上的情绪,最终还是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例如,在教育孩子时,如果父母反复发泄愤怒,孩子也会愤怒、反抗,漠视父母的愤怒,做尽父母不让做的事,在青春期做出更为出格的行为,甚至学会父母的情绪反应模式。这种释放愤怒的代价实在太大,绝不是一位理性父母想要的结果。
正确地释放愤怒并不意味着不能表达愤怒。愤怒的表达方式应该更温和一些,陈述让人愤怒的事实、自己的期望、自己的不满及担忧,对事不对人,减少对个人特质的攻击。有时候,在人际交往中,负面情绪的互动不见得是件坏事,人们在其中可以学会情绪处理方式,增进对对方的了解,有时甚至是进一步强化彼此间情感联结的契机。
当然,正确地释放情绪,除了要有强烈的意愿外,设定合理的事件基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见前面的如何打断情绪失控的诅咒。
二、强烈的情绪问题经常伴随着实际的生理性问题
这一点在前面两篇已经反复陈述过,情绪的变化会引起生理激素的变化,生理因素也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到最后,谁为因,谁为果,已经难以分辨出来。
强烈的情绪问题经常伴随着实际的生理性问题。因此,
在有严重的情绪问题时,要考虑存在生理问题的可能性,先解决生理问题。
现代人的焦虑以及失控,在于总是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难题当做生存威胁来处理,例如微小的生活习惯差异、各种临期任务等等。
当我们一直处于这种焦虑中,身体真的有可能发生了器质性变化,导致我们的激素水平不平稳,进而导致我们感受不到被爱,感受不到生存的价值,我们就有可能放弃生活,这是我们面临真正的生死威胁。当这种真正事关生死的威胁来临时,我们反而察觉不到,有时甚至会做出不可挽回的行为。
这时,去做个检查,看看自己的激素水平是否正常,是否能依靠药物调整一下。事实上,通过药物治疗抑郁症,能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之前,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试想,如果世间没有你,那你所追求的那些东西,你所做的事情,你所在乎的那些人,还有什么意义。
对于女性而言,激素水平对于情绪的影响尤其明显。生理上的特性,从孕期到哺乳期,从每个月的激素变化,到更年期的激素变化,都会导致她们周期性陷入情绪波动,对于偏离事物的容忍度更低。
因此,我们首先意识到情绪问题可能是由生理问题所导致,先排除掉这一障碍时,才能解决情绪问题。否则,当情绪困扰伴随着器质性变化时,仅凭良好的愿望,是无法找回健康的情绪状态。
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情绪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无论我们多具有同理心,即便我们经历过类似场景,我们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伤痛。更何况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连前两点都做不到。
例如,我们无法体会一个孩子对于失去一个挚爱玩偶的伤痛,我们无法体会一个年轻人对于一个细微要求的崩溃,也无法体会一个抑郁症患者被一件微小事件击垮的绝望。
因此,针对情绪的主观性,我们应该学会:
要有边界,尊重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否定痛苦的存在,同时意识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感同身受这种痛苦。
情绪的到来是在电光火石之间,情绪的消逝却是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应给予充足的时间去稀释伤痛。
如果可以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待情绪平复后再给予建议。不要第一时间讲道理。如果当事人认为道理没用,那它就是没用的,因此他根本就不会采纳。
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伤痛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免伤痛,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从伤痛中走出来的能力。
对于孩子而言,伤痛和失败一样,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父母,不必让孩子远离伤痛,也不必催促孩子快速从伤痛中恢复起来,而是让其逐步学会拥有独自应对伤痛的能力。如果一直被保护不受伤,反而会跌一个最大的跟头。
四、情绪上头时,理性完全不起作用
就像骑马人和马的故事一样,情绪就是那头马。当人们处于强烈情绪中时,其身体完全切断了与边缘系统的联系,理性就完全不起作用。
不仅是前额叶发展不尽成熟的儿童和少年,深受生理期激素困扰的女性,即便是平日极度理性的男性,当情绪上头时,都会变得面红耳赤、大声斥责、口不择言,甚至做出一些如同孩子般的幼稚行为,完全失去了控制。想要印证这一点,可以去观察那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失控的家长们。
在那一刻,并非人们不想控制自己,而是丧失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在那一刻,他们缺乏了应对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被生理激素所操控,仅仅遵循着自己的原始本能行事。
所以,作为理性的人,我们应注意不要与激烈的情绪硬对抗,不要进一步激化事件。
在他人情绪上头时,我们应
避免讲道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行为”的实质)
避免激怒对方(不提问,不反驳)
帮助对方平静(告知对方,等你平静了再交流,可以先让你单独待着)
在自己情绪上头时,我们应
避免做出重要的决策
避免做出较大破坏性行为
事后反思,避免再次因类似事件进入失控模式
五、情绪自控是一种有限资源
情绪自控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宝贵资源,当这种资源耗尽时,我们就会变得不受控制。因此我们要将之放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避免过度消耗该资源。
针对情绪自控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应
建立合理的事件基线
避免形成封闭的关系
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
1、建立合理的事件基线
一些研究表明,失去自控的人的血糖含量会降低,如果让他们补充一点葡萄糖,失去自控的现象就会停止。
因此,一个刚享受完大餐的自己一定比饥饿的自己更好脾气。一个休息了一天的家长一定比一个忙碌了一天的家长,辅导作业时更有耐心。
道理我们都懂,可是这项资源的有限性到底是多大程度的有限呢?我们需要准确认知自己的自控能力,过份夸大自己的自控能力会带来极为不适的情绪体验。事情又回到了合理的基线标准上。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建立自控能力的合理基线主要包括两方面,自控持续时间和自控针对的事项。也就是说,你能在哪件事上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控制多长时间。观察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标准。千万不要随便想个数字,然后发现自己做不到,进而气馁不已。
▲ 建立自控能力的合理基线
情绪自控涉及到前额皮质,前额皮质的主要功能包括计划及抑制功能,这就涉及到注意力集中问题。通常,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极限大概是一个小时。
以陪写作业为例,
不然积攒下来的怒火绝对会让双方陷入情绪失控的负向循环里。即便在你自以为平静的前半小时里,其实也一直以一种不曾察觉的方式积攒着各种负面能量,在随后的事件中,一个表情、一个橡皮擦、一个抬手的动作,就足够一步将你拉至失控边缘。
在陪写作业的过程中,锁定一个或两个基本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如果陪写作业的目的,就只是让孩子专心写,那就不要批评他坐得东倒西歪、脚不着地,也不要纠结字写得难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面面俱到的结果反而是颗粒无收,还不如个个击破。
自控能力和肌肉一样是可以培养的,也许开头陪写作业不发脾气的时间只有20分钟,但在建立合理的事件基线标准下,双方能够相互配合,也许能逐渐变成30分钟、40分钟、甚至1小时,渐渐地,孩子就能学会自主学习。
2、避免形成封闭的关系
避免形成封闭的关系,是所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避免形成封闭的关系,就是说不要无时无刻对着一个人,要适时地抽离出来。否则就是在一直考验自己情绪自控的续航能力。
例如,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应避免形成只有母亲与孩子的封闭关系,适时地让给家里其他人照看一下,让自己喘口气,对于所有家庭成员都有好处。否则,自己身体疲惫,心情烦躁,即使抑制得住自己的情绪,身体也会表现出不耐烦。
教育孩子的事情也一样,要让渡一部分给其他人。即使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在教育上毫无成效,这也将是一个极具意义的过程。一方面,这是其他亲密关系者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这是其他亲密关系者了解某一教育事件(例如陪写作业)的具体流程和内容的最好契机,有助于家里形成统一的教育原则及氛围。
总之,不论是情人、儿女、父母,我们都应该避免形成过于封闭的关系。形成了封闭的关系,就意味着大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一关系上,免不了鸡蛋里挑骨头,很容易陷入困局里。
避免形成封闭的关系也不是要形成绝对的物理隔离,也可以是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事情(工作、爱好等)上,这样我们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不会关注他们的些微小事,对他们的宽容度就更高,就更能促进正向的情绪体验。
3、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
我们有时以为牺牲就是一种无私的爱。其实,在包含牺牲的爱里,当事人期待着对等的回报,但对于“对等”的解释却来自于双方,且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带有牺牲的爱在潜意识层面更容易积攒怨恨和不满。
即便我们说服自己这种牺牲是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如果我们不能清楚梳理自己的得失,正视和坦承自己的欲望,我们的身体和行事方式就会表达不满,不明所以的烦躁情绪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很容易以一种被对方怨恨的方式去爱对方。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做一件事”就意味着“不做另一件事”。想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那么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
当代社会氛围已经不是隐忍的社会氛围,这种“自我很重要”的个性已经被深深刻入个体的成长底色中,不是我们告诉自己愿意牺牲,就真的内外如一能做到。
因此,自己的人生也很重要,应避免丧失自己,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只有自己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才能给别人带来舒适的氛围。
这是情绪教育的最后一篇。如果只是看情绪的研究,也没有太多确定性的结论。这篇更像是结合理论、自身体验及现实观察,从世俗意义来探讨我们应该怎样与情绪相处。
本篇内容来自于几本典型的心理学畅销书的读后感想,包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身体从未忘记 : 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什么是最好的父母》等,希望能提供一种认知情绪、管理情绪的新视角。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