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钱志亮:儿童共情的需要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3-11-29 11:58
标题: 钱志亮:儿童共情的需要
(, 下载次数: 48)
孩子渴望被人理解。

儿童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

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让人“感同身受”,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渴望自己有一个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家人和老师需要学会共情的表达方式:


“你是对的,我能理解你。”


“当你告诉我你的经历时,我感受到揪心的疼痛,我想这也许是你所感受到的。”


“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辛苦了。”


“你没精打采的样子看起来很沮丧,很郁闷。我还感受到,你是不是难过得想哭?”


“不是说你真的需要这么做,而是您的感受。”


“你知道吗?在我的生命中,我也有这样一段时间”


……


(, 下载次数: 57)


家长们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

“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

“乖”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

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智慧;

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

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

其实共情不仅仅是让孩子成为“乖孩子”,共情不等于认同或者赞成对方的行为和观点,而是让他感受到有人关注他的感受。

毕竟,尽管行为不一定正确,但情绪永远正确,内心感受能被人理解很重要。

“乖孩子”一定能共情、善共情,因为共情是一种社交能力,有助于个体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也有助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共情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

(, 下载次数: 42)


共情能力强的人群能很好地体会他人的感受,更容易体察别人的快乐、痛苦、压力、悲伤,但也可能沉浸其中,产生如亲历般的“替代性创伤”。

他们可能被消极情绪劫持,不自觉地承担起本该属于他人的责任,降低对自身感受的关注,忽视自我人格,造成心理内耗,进而催生焦虑、无助、不安的情绪,产生情感耗竭,进而出现倦怠,不堪重负。

恰当的共情表达,既不应过度干涉他人的决定,也不要深陷他人的情绪。

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同时学会避免情绪感染,适当限制自己去接触令人沮丧、难受的信息。

给予他人关怀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关爱自己,确保自身状态健康平稳,避免过度消耗自身心理资源。

一位妈妈开车去送女儿到住校小学学习。

母亲对孩子说:妈妈虽然没有时间陪你,但妈妈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你懂吗?

女儿说:我知道。

接着女儿又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

母亲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位母亲原以为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了。

按照这位母亲灌输给孩子的价值观来看,妈妈认为赚钱送女儿去最好的学校就是爱,女儿认为送妈妈去最好的养老院是爱,这又何尝不是对等的爱的表达方式呢?

可是当听到女儿的回答后,她还是忍不住落下了辛酸的眼泪。

你给孩子的是钱,认为钱里面包含着你的爱。可孩子只看到了钱,没看到爱。

孩子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以为钱可以买来一切。

有一种爱叫陪你长大,有一种幸福叫我们共同成长。

不要找借口说没时间,只要父母心中有孩子,总会有时间的。

(, 下载次数: 46)


陪孩子是一种不能以任何借口推卸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忙都要陪。

爸爸妈妈给孩子最重要的最好的礼物,应该是高质量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 下载次数: 45)
END
(, 下载次数: 53)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钱志亮工作室」,搜索「qzlgzs」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