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6.8%,超过五分之四的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互联网为未成年人成长带来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与之相伴随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也让家长、学校苦恼不已。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现阶段,未成年人不仅要被称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是要被称为智媒时代的‘原住民’。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使我们更懂得了技术儿童概念。对应也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依靠‘堵’的方式,去完成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各项工作。”“因为,孩子们对网络、新媒体等方面的技术及其迭代特性往往比一些成年人更加熟悉。”在郭媛媛看来,这也导致很多家长或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监管乏力。“例如,很多网络平台虽以年龄标准为限对未成年人上网活动予以管制,但孩子们却可以通过诸如更改个人信息、使用长辈手机等方式逃避掉这种管理。”“未成年人认知力、判断力发展毕竟还未得到完善发展,也很难有节制地管控自己。因此,如何用以‘疏’代‘堵’的方式开展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极其必要。”郭媛媛说。以“疏”代“堵”的理念该如何理解,又应该如何开展实践?郭媛媛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合力”作用。保障和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六大体系的有机合作、共同作为。以努力实现“各在其位与一体合作并置”的工作模式。
(, 下载次数: 26)
“首先,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现在,很多成年人沉迷于短视频、游戏不能自拔的问题也很严峻。但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长辈都沉迷手机,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我们很难期待他自己可以摆脱掉网络的‘诱惑’”。与此同时,郭媛媛认为治理网络的“问题”、开展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还应该学会借助网络的“规律”,运用网络的“思维”。“具体来说,一方面,身处于普泛化的信息环境,我们必须引领未成年人做好全方位面对虚拟数据时代的准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信息技术的升级与迭代。因此,要在各种教育中有所设置、准备,要引领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一代的网络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特别需要有‘问题前置’的意识。因为新媒体技术已经开始朝向智能生成大模型方向发展,因此,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必须开展前置准备工作。具体要明确哪些预防工作要提前开展、哪些领域避免未成年人过多涉猎。”郭媛媛特别强调要发挥好网络治理的优势,如用好人机智慧协同手段,以未成年人工作体系的更新建设,转换、创新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方式,在智慧化“限”“控”手段以外,探索智慧化“疏”“通”方法,改革、建立健康、功能游戏中的智慧化“教”“育”通路。以“疏”代“堵”四字中“疏”有内涵,“代”字也须再做深层次理解。郭媛媛说,“在中国社会进入到‘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展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还要特别关注连接社会与未成年人媒介的建设,及时对其开展基础、内容与形式上的多重创新。”“不可否认的是,人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也有追求精神满足的客观需求。”基于此,郭媛媛建议:全社会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更丰富健康的休闲、学习环境空间及机会。同时,网络平台本身也需要研发出更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需要的产品,建设健康、绿色、丰富、分层的青少年内容产品池,从而更具体、有序地引领未成年人适应网络以至智媒时代。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搜索「ppcdaily」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