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珠海恶性暴力事件!心理工作能否消化时代的浮躁和伤痛?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前天 14:09
标题: 珠海恶性暴力事件!心理工作能否消化时代的浮躁和伤痛?


文章来源于趣玩心理作者心理师朱敏杰



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了:前天(11月11日),在广东珠海市发生了一起恶性暴力事件,犯罪嫌疑人驾车冲撞正在锻炼的市民,导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据警情通报,案件系犯罪嫌疑人因对离婚后财产分割不满,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而引发。


其实,近些年来,这种恶性的、无差别的暴力案件,时有发生,每一次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今天分享的文章,来自公众号趣玩心理对发生于2021年的恶性伤人事件的讨论。虽然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犯罪的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但就像本文作者所说的,讨论这样的事情,去看到这些事件背后的心理成因,“是我们这代心理人——不止是心理咨询师,还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教师、心理类的社工等——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你看完能有所收获。




*本文发表于2021年6月10日

在本次直播结束后,又有两起恶性伤人事件发生:6月5日,安徽省安庆市一男子因家庭不顺,砍杀多名无辜路人;6月7日,上海复旦大学教师姜文华因工作矛盾持刀将同事王永珍捅死。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当代心理人们,我们走的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 下载次数: 3)
01

这次南京新街口发生的这个恶性暴力事件,你觉得和你有关系吗?


你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关系。一个远在天边的反社会分子,在根本碰不到你的地方发疯,撞人、捅人,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种反社会分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差别攻击,他的攻击是极具随机性的,某种程度上,就跟恐怖袭击差不多。不过,恐怖袭击可能更具有组织性和预谋性;而且,我们国家很难得到热武器。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恶性事件的杀伤力,可除此之外,它和恐怖袭击再无差别。


这样的恶性事件对普通人的潜在危害是很大的,以后这样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多。因此,讨论这样的事情,是我们这代心理人——不止是心理咨询师,还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教师、心理类的社工等——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来还原一下当时事情的经过。


一个41岁、江苏滨海的男性,居无定所,也没有固定的职业。那天,他先是租了一辆车,开车把他的前妻撞了,连带着撞了前妻的朋友和一个路人,然后他下车之后拿刀捅了前妻的朋友好几刀,又上车数次碾压前妻后开车逃窜。他一路逃逸一路撞人,最后撞上了一辆别克车。他就用刀割自己的脖子威胁别克车车主把车让给他。车主看到这个人不太正常的样子,就弃车离开了。于是他就开着别克继续在路上撞人,后来又换上了一辆宝马车。在这次换车的过程中,一个身材比较魁梧的曾田径运动员胖哥见义勇为,想出来制止他,结果被他捅了5刀。这件发生在新街口的极度恶劣事件,最终造成了8人受伤4人危重。


这一整件事情都非常疯狂,当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官方也不会把细节披露得太详细。这涉及传播心理学的部分,如果我们把细节披露得太详细,可能会有人同情甚至崇拜这个罪犯,甚至去模仿犯罪。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记忆,十几年前富士康有一个员工跳楼了,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结果导致很多人跟着一起跳楼,最后连着跳了十几个人。他们可能觉得,原来跳楼可以引起关注啊,我这辈子都没被这么关注过,那就去跳一下吧。评论区有人说,富士康跳楼事件是因为有赔偿。事实上,你在这个岗位上工伤猝死也有是赔偿的,那干嘛要选择跳楼这个方式呢?现在绝大部分人说当时连跳的好多员工冲着赔偿去的,这个说法肯定是说不通的。可能他们表面上说冲着赔偿去,但是更深层次来说,他们是想要通过这个部分来表达对富士康的攻击。在象征层面上,这个无良企业就像是剥削型的父母,所以员工会去狠狠攻击它。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自杀本质上是一种攻击。所以自杀的人一定会写遗书,遗书上写的人就是他真正要攻击的对象,不管TA在遗书上写的是不是感恩或祝福。无论是刑侦剧还是现实破案,对于那些自杀的人,警察是一定要去找遗书的。自杀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他人的攻击,人们通常使用遗书来攻击别人。这也侧面说明了,那些跳楼的员工绝对不只是为了钱。


无独有偶,类似的恶性事件在5月22日也有发生。大连劳动公园发生严重车祸,男司机开着宝马直冲行横道、故意撞人,最后4死3伤。1月22日的昆明劫持案,一男子挥刀砍向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多名学生,而后劫持了一名13岁男孩。警方与其对峙将近两个小时,最终将其击毙。但是,这件恶性事件依然造成7人不同程度受伤、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所以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恶性事件并非个例。好像在我们这个时代,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也好,仇恨社会也好,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我们当今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可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类似恐怖袭击、报复社会的事情?他们好像对社会有很多的愤怒,他们的复仇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人进行的,而是一种泛化式的、随便抓个路人都能下狠手的报复。



(, 下载次数: 3)
03

我们不在这里做个案分析,因为你聚焦到每个人身上,不管是南京新街口事件的人、大连劳动公园事件的人,还是昆明劫持案的人,他们身上的原因都是很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们试图做一个大环境的描述。


首先,我觉得恰恰是跟经济、文明的发展有关。经济发展、文明发展和我们心理问题的呈现,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的。这是全球性的问题,不止在我们国家出现。


我们常调侃“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美国的恶行事件犯罪率非常高。


根据2018年的一项统计,美国的监狱人口高达23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罪犯更不可控的一部分就在于他们可以非常便利地买枪,甚至可以在很多超市里买到枪和子弹。当地时间5月22日,佛罗里达州一名3岁男孩意外朝2岁妹妹开了枪,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引发的讨论结果竟然是鼓励大家买大枪,因为小孩子拿不动大枪。这样的想法,在我们看来是极为荒谬的。但这种荒唐的想法,也代表他们本身束手无策的状态。枪支一旦开放了,再回收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现阶段,美国社会确实存在很多困境,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很容易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问题也会呈现节节攀升的状态


弗洛伊德提出,人身上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本能,和性、自我发展有关,想赚更多的钱、想找更好的工作、想买更大的房子,这些都是和生本能有关的部分;另一种是死本能,和攻击性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攻击性。


在很早的时候,所谓的野蛮、不文明社会时期,我们的攻击性还是能够比较直接地通过冲突去表达出来的:两个人不开心了,吵一架或者打一就能解决问题。但在现代社会,不要说打人了,骂人都会被指责不文明,因此攻击性是不被允许表达的。民风相对比较彪悍的贵州人在上海生活,有一次一帮人不知道因为什么起了冲突,贵州人就说我们打一架吧,上海人吓呆了,这年头还有人打架?直接就报警了。贵州人也吓呆了,打架还要报警?


我以前在学校里和青少年儿童工作,跟全国各地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可以发现地区间差别非常大。一个班长跟班级里的一个同学起了冲突,然后他跟那个同学打架了,那么这个班长是撤还不撤?上海这边的班主任统一认为班长怎么可以带头打架,肯定要撤掉;北方的老师就会觉得,男孩子打架,有点血性,不是很正常的吗,这也是一种树立威信的方法。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比如长三角地区,总是要讲文明、讲法治。但这并不代表人就没有攻击性,你的攻击性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呈现的。比如说,你很讨厌一个同事,但是你又不能直接把他骂一顿,因为这样会不文明。所以,你可能会在工作上给他穿小鞋,做些事情故意恶心他,用以表达你的攻击性。这也让我想到,最近我们的对手机构经常抄袭我们家海报,但对方不认,说不关注我们家。但事实上,我们的海报重合度还是很高的。最后,对家道歉了,说下次会注意。他们道歉了,但没完全道歉,因为背后还是隐含了攻击性的。又比如说,你看你朋友不爽,你知道他孩子成绩不好,但你孩子成绩可能还可以,你可能就会对他说:我孩子这次只考了班级第5名,本来可以考前三名的,真不小心。这其实就是一种攻击的表达。


所以,文明社会并非全然没有攻击性,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很隐晦的方式来表达。很多老好人,看起来总是没有办法拒绝别人的需要和要求,但他们也有很多隐性攻击。隐性攻击和恶性事件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恶性事件可以被理解成是极度强烈的隐性攻击。隐性攻击是因为无法言说自己的愤怒、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产生的,现代社会看似“文明”,可人性不文明。


每个人内心深处,既有一个神性的部分,也有一个魔性的部分。而那个魔性的部分,就是很野蛮、很血腥的,而且是一定存在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校园霸凌注定无法消失,为什么职场孤立注定无法消失,为什么战争注定无法消失?当今社会的攻击性总是体现在歧视上。歧视是人的本性,千百年后歧视消失的可能性还没有人类灭亡的可能性大。


有人可能会觉得老好人没什么攻击性,但是老好人的攻击性一定是藏在了别的地方。老好人表面上花了很多心思讨好别人,各种委曲求全,但他心里一定是有愤怒的。这种愤怒,可能表现为抑郁症,他攻击自己,最后憋坏了、自杀了,写一封遗书,通过遗书狠狠地攻击某个具体的人。但这尚且还算是控制影响范畴的事情,那些不控制影响范畴的就是恶性事件、暴力事件


(, 下载次数: 3)
03


评论区有人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各方面压力不断增大,人口红利在这个期间呈现出弊端。这是一个相对经济学、人口学的视角。经济的发展会加剧工业和资本对于人的物化。资本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营当中,依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哪怕现在的企业都会做EAP服务,但EAP的本质就是领导希望表面上对你好一点,能够留住你,让你不要随随便便辞职,就待在那个位置上,心态好一点,继续为领导所用。因为你辞职之后,领导重新招聘、培训一个新人也是需要很多成本的。做EAP的心理咨询师,其实不是对来访者负责,还是对企业负责。


回过头来讲,工业和资本在物化人,而物化也导致人很难从自己的工作当中获得利益感和确定感,这可能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和问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科技很发达、生活很便利,但是我们的痛苦不减反增——因为我们内在的意义感跟确定感被剥夺了。


我们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当中,走了西方发达国家走了几百年的路。我们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相应的,我们也要在相当短的时间里生很多的病。发达国家的发展比较漫长,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生一些病,然后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地解决这些病,等好一些,可能又会生下一种病,然后再去解决。


可是中国,发展得快,生病得也快。


我们没有漫长的缓冲时间,很多病噼里啪啦就砸到我们头上。所以就会出现很多所谓的社会问题,如一些极端恶性事件;也会有很多心理问题,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的抑郁症、自杀。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潜在的代价,无法避免。


我们国内的文化和体制带来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需要讨论的部分:独生子女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不单单只是一个所谓的人口的问题,它会造成一些心理的问题。养育一个独生子女,对父母的要求,比多子女的更高。


可能大家觉得,养两个孩子要花更多的钱。但我这里说的是不同的要求——要付出更多的心思、更多的努力。现在的二胎、三胎也基本都不是自己带,真正自己去承担的部分也不是很多。独生子女,难就难在,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会把所有的期待和需要都放到这一个孩子身上,最终会让这个孩子不堪重负。所以独生子女政策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激增


孩子会承接原生家庭的问题和创伤,假如父母身上加起来有50把刀子,那么两个孩子身上各插25把刀子;情况糟糕点的,可能会把40把刀子插在一个孩子身上,剩下的两个孩子分完10把刀子,那么那个熟了40刀的孩子就可能会发展得很差,或者得了很重的病意外去世了。


那么,在面对独生子女的时候,父母不能把50把刀子全丢给孩子,不然这孩子接不住,根本没办法发展;父母只能选择主动先把自己身上的刀拔掉一点,这势必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一个必须要讨论的部分是和农民工相关的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的发展为代价的。所谓“先富带后富”,大量的农民工为了能够改善自己的收入,就会从内陆的农村地区外流到沿海城市打工,这又会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经常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很少被重视,他们的父母连孩子的身体问题不是很在意,更不要说什么心灵心理问题了。留守儿童本身是一个悲剧,这个群体为我们中国发展被动地做出巨大的牺牲。


留守儿童的问题人人有责,不要觉得和这个群体没有关系,城市里那些没有人干的活,水电工、清洁工,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者。没有他们,我们城市化的生活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和冲击,有些功能甚至会停摆。正是因为我们享受了这个便利,留守儿童才会变成从小没父母带着的孩子。


很多留守儿童早年的心智发展是存在问题的,他们留在农村,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心智化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社会上的定时炸弹。他们知道,我爸妈是为你们这些城市里的人干活,才没能陪我的,我才从小没有得到爱,这会导致有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去做一些无差别的报复社会的偏执的事情,最终造成了对社会的反噬。


(, 下载次数: 3)
04

我们作为心理人,不管是心理的社工、学校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的普及者,我们都有一个重要的使命。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很多心理上的缺陷相应地呈现了出来,这需要我们心理人主动带头去消化社会的这个部分。


比如说,我在接一个儿童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会有一个觉察:我不单单只是在帮助这个孩子,我更是在帮助这个家庭。当我在好好地和儿童工作、解决问题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在帮助这个社会消化这个时代的浮躁和伤痛。我们心理人,要有意识地去帮助别人,这其实是在帮助社会、帮助我们自己。身为心理人,我们工作的意义,就是在消化整个社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很沉重的感觉。


“苍穹之下,人本一家”,李小龙说的这句话是很有意义的。李小龙为我们华人在整个世界上争取地位做了很多努力,他其实是把自己内在的意义感跟整个中国、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绑定在一起的。


同样的,当你想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你也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究竟只是为了赚钱,还是说想要去处理这个社会产生的一些沉重感?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将内心的感觉绑定到更深的意义上,那你做这个事情的态度和底气都会不一样。


主讲 | 朱敏杰

文字整理 | 张阿言

排版 | 刘玲

审核 | 姚雯菁



—END—


壹心理简介: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