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公益项目价值传递难?听听一线行动者的真实分享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昨天 18:04
标题: 公益项目价值传递难?听听一线行动者的真实分享

11月23-24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在杭州举行。11月24日上午,南都基金会支持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开展了以“资源流向好项目:卡点、原因及解决方案”为主题的平行论坛。


在这场平行论坛上,四位来自一线服务机构和枢纽机构的行动者,围绕“好项目如何吸引资源”展开了热烈讨论。我们将本场圆桌讨论中的精彩观点汇集成文,与行业伙伴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激励。


本场圆桌讨论——


主持人:戴 影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


嘉宾:

罗 莹丨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罗志勇丨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总干事

燕 操丨济南市睦恩公益服务中心主任

张田田丨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联合创始人、总干事


(, 下载次数: 7)


1

一线公益行动者如何看待项目的价值


戴影:我们今天圆桌讨论的主题是“资源流向好项目的卡点”。首先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什么是好项目?我的项目是好项目吗?它的价值是什么?让我们看看四位一线的行动者在他们所关注的议题和领域里,是怎么生根,创造价值的。


罗莹:绿芽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项目一定要解决实际的问题,不能是做了没有效果。绿芽对这一点的把控是非常严格的,从项目设计到前期对服务对象需求的考察,每一个项目点,至少有两位工作人员去现场做综合调研,了解包括村庄、姐妹带头人、村委的情况,最后才能确定这个地方能否成为项目点。


让我鼓舞的是在面向绿芽的服务对象——乡村姐妹的过程中,真的可以看到人一点点在发生变化,虽然时间可能是半年以上,或是更长,一两年,但可以看到这些乡村妇女的眼神,她们生活状态的改变;社区从只有一两个骨干,到县域项目开展一年后,起码有十个社群,核心骨干有十几个。你会看到她们真的在绽放,我觉得特别受鼓舞。


罗志勇:“金丝带”在国际上代表着对癌症儿童的关爱,我们项目的价值有四方面:第一,康复者家长志愿者走进病房中,与正在住院的家长互相鼓励,我们称为“风雨同路人”,这对于家长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二,孩子生病后有两个角色,第一是病人的角色,第二是儿童的角色。病人的角色需要适应住院、配合治疗,儿童角色是有社交发展需求的。我们以游戏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孩子配合治疗,让他们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第三,病房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氛围,医患之间的沟通应该更充分流畅,所以我们会改造病房的环境,增加医患人员的参与,这样病房的整个氛围就会得到改变。第四,让公众多一点参与和了解,我们通过“为爱发生”项目,让公众参与公益,大家都觉得非常好,提高了公众的意识。


“金丝带”项目的核心,是癌症儿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一开始是面向家长的,因为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受,得不到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一开始做的就是可以和家长站在一起,但这样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面向孩子,然后再做病房分类,再做公众。未来我们还会做医护人员、早期早筛和临终关怀,围绕癌症儿童面临的这些问题,随着我们自己的能力增长,不断生长。


戴影:“绿芽”和“金丝带”这两个组织都做了十年以上的探索,大家感受到的项目价值,非常落地并进入到具体的场景中,体现在村庄中的妇女、病房中的儿童,或者从病房回到社会的儿童身上。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人”都需要得到帮助与支持。


燕操:我们机构是一家立足于山东的议题枢纽,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立足议题,增加山东省的乡村困境儿童的服务供给,尤其是专业服务供给,让更多乡村困境儿童能享受到专业的底层体系服务。


在具体价值上,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我希望一线行动者和公益组织“被系统发现和看到”,因为太多行动者、公益组织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去做系统表达。所以我们作为一家议题枢纽,现在在做联合行动,跟一线的公益组织一起去调研和识别乡村困境儿童的需求,希望能系统地发现困境儿童的需求。另一方面,一线公益组织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县域公益组织被批评得特别惨,大家都觉得他们做不了项目,或者做得很不专业。其实他们有很多的优势,就看能否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给他们一些精准的匹配。


所以,作为一家议题枢纽,我们关注两个价值点,一个基于社会问题,始终去发现乡村儿童的问题、梳理策略模式。另一个,更关注行动者,关注整个社会资源、社会力量能不能做有效的资源分配和供给。


张田田:“是光诗歌”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乡村儿童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心灵陪伴问题。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面向3-8年级的乡村学生,研发了一套诗歌课程,帮助乡村的孩子实现自由的情感表达,给他们带来心灵陪伴。


“是光诗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及表达,另外在师生关系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专注于提升老师与学生关系的构建。


所以,“是光诗歌”的功能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乡村儿童情感表达问题的方案上,通过一套课程,与教育部门、学校和地方协同方案来干预。


底层价值是落在乡村儿童身上。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多少个诗人出来,也不是最终要将这个项目扩散到全国多少个省市自治区。我们的底层价值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内在视角的改变,去改变自己观察外在世界的视角,能跟自己及周围建立连接,从而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能不断地锚定自己,拥有一种诗意的视角与人生。


戴影:感谢田田分享。“是光诗歌”是以诗歌为载体,关注儿童本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又关注到老师,去激活老师,为老师赋能。更重要的是,学校、老师本身也是主体,他们不仅仅是帮助项目完成的执行者,他们本身就在构建孩子的关系中。在追求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是向前的重要行动者,更多情况下我们依赖于他们或是希望他们能够引领着项目前行。


2

公益项目对外传递价值的难点是什么


戴影:我们行动者自己能感受到项目的价值,在对外传递,比如面向资源方和公众去传递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难点和挑战?


罗莹:支持女性发展、妇女赋能,难点在于,这是发展人的能力,是很难有标准化的百分比和度去衡量的,而且时间比较长,人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我们的项目不是救急救困的项目。很多人不能理解,乡村妇女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为什么要去支持她们?大家对这件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


罗志勇:我觉得难点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信任,信任就是担心我把钱捐给你,你能否用好?包括现在有些平台会有对项目人员费用的限制,这是非常不好的,会影响到公益行业的发展。最有价值的是人,为什么要把我们变成发物资的机构呢?这不是我们希望的。


第二就是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很多人会觉得,你的项目真的有价值吗?最早的时候有一个大基金会来我们这里了解项目,说你们跟一帮家长聊,好像没什么价值,而且效率也很低。但我会觉得这是项目不可替代的价值。


现在有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邀请我们进去为小朋友服务,我们的游戏师带着乐高玩具进到PICU里和小朋友玩。小朋友都是躺着,只有一只手在动,但可以明显看到他们慢慢玩着玩着,就很安静地睡着了。我对游戏师说我很感动,因为我觉得这种陪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在PICU里没有人可以做这件事,但可能很多人不这样认为。


燕操:能同频共振的捐赠人和资源方目前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各方主体都很难做到“无我”。很多捐赠人尤其大额捐赠人还是喜欢捐钱、捐物,对服务捐赠不感兴趣或无法理解。很多新兴的基金会,比如刚注册的企业基金会或面临社会化改革的官办基金会,基金会的从业人员也是公益新人,他们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公益服务开展的底层逻辑的情况下,还要忙于完成自己工作的KPI。这就导致一些资源方找到我的时候,更希望是来解决他们的KPI问题,解决领导的要求。


我认为他们也特别需要支持,尤其是这些新兴基金会里的新公益从业者,和他们成为伙伴,支持他们理解公益服务的运作模式,然后影响他们看到更深刻的社会问题,才能和他们对话并传达我们的价值。


罗志勇:公益组织最大的使命是消灭自己,这个社会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消失了。如果资助方不断地渴望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每年要资助100个孩子的助学金,如果有一天这些孩子没有需求了,他的需求也就没有了,这是很糟糕的一点,他可能希望这些孩子不断地存在。


张田田:第一,我们和对话人的语言体系有时不太一样。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人可能对我们有资助意向,往下聊的时候,如果语言体系不一样,我们不知道如何翻译我们的价值,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讲,这是很重要的点。


同时,对结果的期待上,“是光”在做的一些事情没有样板可参考,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探索,所以在结果的呈现上,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数字去呈现。有的资助方希望有一个非常立体、可衡量的数字去阐明结果,对我们有很大的挑战。


此外,“是光”是一个比较“重人力”的机构,必须要用比较合理的价格去留住人才,但资方资助上,在预算表上必须要将比例给卡死,这时候会带给我们很大压力。人员的流失是各位同行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也是很重要的卡点。


戴影:刚刚四位老师分享了很真实的声音,我可以感觉到的是,公益领域已经不再是早期递送物资的阶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人的发展”的层面。


无论在学校、村庄、病房中还是面向困境儿童,我们跟这样的服务对象接触的时候,关注的不仅是他们吃饱穿暖的问题,而是进入到人的发展层面:让每个人活成自己,活成有价值、有尊严、有主体性的一个人,这是我们所作出的努力。


这个探索的过程非常难,我们要去构建关系、营造环境、要改变重要的人,要在服务供给上构建一个体系。每家组织都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


同时,我们在表述上难度也有增加,很难直接讲明白自己内心中对于人的发展的追求,已经到了多么高的程度,以及在服务探索过程中有多么艰难。如果对方不能理解我们的感受,反过来也是对我们的挑战。


在这里,资源方和执行方的共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行业内是否有这样的基础设施,当大家深耕做事时能够将他们探索多年积累的经验梳理与表达出来,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外传递。如果能再加上项目点现场的感性的感知,就可以综合地去描述项目的价值是怎么产生,具体是怎么呈现的。


今天四位一线行动者的分享非常精彩。未来,我们期待行业能够对如何判定“人的发展结果和价值”形成一些声音与共识,我想这是未来可以继续讨论的话题。

来源:南都公益基金会

[attach]79918[/attach]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