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社区慈善火了,但谁是真正的主角?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14 小时前
标题: 社区慈善火了,但谁是真正的主角?


日前,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社区慈善实验 项目组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实验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两年在12个试点社区推动慈善建设的成果与经验。报告展现了社区慈善作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根基"的实践价值,突出了其在整合资源、增强凝聚力和促进社区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笔者认为,这份旨在为行业提供方向的报告,仍留下了若干值得公益领域深入探讨的"未竟之问"。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社区慈善的“主体性”究竟何在?报告强调“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但在实践描述中,更多见到的是专家指导、基金会支持、政府牵头。那么,社区居民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是拥有决策权、参与权的“真正主体”,还是仅作为被动员、被组织的 “参与对象”?当社区慈善被定位为 “党建的好帮手、社区治理的好抓手” 时,其内在的民间属性与自发活力能否真正得以保全?不可否认,行政力量的介入能让慈善项目快速落地见效,但过度干预也可能削弱社区慈善的草根特质 —— 这种 “自上而下推动” 与 “自下而上生长” 的平衡,仍是尚未破解的难题。
其次,报告将 “能人治理” 推崇为社区慈善的 “最佳方法”,客观而言,依赖个别热心能人推动,确实能在短期内提升效率、快速落地项目,但这种模式也潜藏着 “人走政息”、慈善动力难以为继的现实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能人主导” 是否会在无形中构建新的社区权力格局?比如,部分居民的需求因与 “能人” 认知不符而被忽略,或普通居民因缺乏话语权而逐渐退出参与 —— 这反而会对广泛、平等、制度化的居民参与形成阻碍。毕竟,社区慈善的终极目标是培育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的共同体意识,而非塑造少数人的 “慈善权威”。
此外,在“数智助力”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方向上,报告未能充分回应“数字鸿沟”的现实挑战。对于老年人口占比高、互联网普及率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社区而言,这些需要线上操作、智能设备支持的数字化工具,究竟是“助力器”,还是反而成为排斥部分群体的 “新门槛”?比如,部分老人因不会使用公益平台,难以获取慈善帮扶;低收入家庭因缺乏智能设备,无法参与社区慈善活动。技术本可成为社区慈善的 “加速器”,却可能因数字鸿沟沦为 “过滤器”,将部分有需求的居民挡在服务之外,这一风险不容忽视。
最后,报告多次提及社区慈善资源的“内循环” 建设,却未清晰阐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初始投入的来源 —— 试点社区的启动资金是否高度依赖外部支持?二是持续运营的保障路径 —— 日常慈善活动的资金、人力如何维持?12 个试点社区的实践成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腾讯公益基金会等外部主体的资源倾斜与支持?若脱离此类外部项目支持,这些社区的慈善工作能否真正摆脱 “输血依赖”,实现 “自我造血” 的良性循环?资源可持续性是社区慈善从 “短期试点” 走向 “长期常态” 的关键,需要更坦诚、更具体地讨论。

一份有价值的实验报告,不应仅止步于成果的罗列,更应包含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不足乃至不确定性的坦诚反思。这份报告在"我们做对了什么"的经验总结上言之有物,但在"我们遇到了哪些真实挑战""哪些问题仍待突破"的梳理上,却明显语焉不详。

恰恰是这些被忽略或回避的"未竟之问",决定着社区慈善未来能否真正从"试点探索"走向"深度推广"。提出这些问题,并非要否定社区慈善的实践价值,而是为了推动这项事业在反思中更稳健地前行。我们建议未来需要更多关注居民真实参与度、建立制度化参与机制、推动技术普惠应用以及探索可持续的资源模式。唯有直面并解答这些"未竟之问",社区慈善才能不只是报告中的"亮眼成果",更能成长为中国慈善事业真正扎根民间、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

-END-
来源:善达网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