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丘仲辉:小微公益的生命力根植于真实的社会需要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4 小时前
标题: 丘仲辉:小微公益的生命力根植于真实的社会需要

编者按
9月9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与阿里巴巴公益在杭州联合主办“小微公益·向前一步——2025小微公益与媒体协同发展年会”,以别具一格的故事会的形式,发布小微公益观察报告2025,呈现源于民间、扎根社区、由普通人发起的轻量却极具韧性的“小微公益”图景。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丘仲辉应邀发表演讲。他从基金会四十年来的实践出发,阐释小微公益“源于民间,更益于民间”的本质属性,指出其生命力根植于真实、多元且细微的社会需要。以“雪松根系”为喻,形象描绘了小微公益在整个公益生态中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既默默滋养,亦稳固支撑。他认为,小微公益绝非宏大叙事的附庸,而是“非标准化”的、精准响应每一个具体生命需求的善意实践,是真正“融于民间”的公益文化载体。
以下为演讲全文。
(, 下载次数: 0)
我非常的激动,也很感恩今天这么多小微公益的故事无不体现了小微公益“最后一公里”的作用。这些故事都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成就生命的故事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心灵的震荡。
公益的本质是什么?我理解是为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我们常讲助人己助、助人发展我想也许还要助人共助其实当我们助人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丰盛的助力就像刚才胡泳老师张越老师都讲到了生命的脆弱、人的脆弱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都会脆弱,但是每每听到这些分享,就让我们能够坚持在公益的这条路上前行。所以,我想这就是小微公益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小微公益的点是以小见著、以小见大、以小见长,所以特点鲜活、非常打动人心强大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源于民间接地气、解民意,有温度、有创造力。同时,小微公益都是民间人士开展的,它可能始于一个人,扩展为一群人,最终成长为一个专业的公益组织。只要社会有需要,这个需要的存在一定会继续发展。
我认为小微公益源于民间,更益于民间,因为它源于我们周边的人的需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我们内心有去满足这些需要的激情。所以,小微公益是贴切社会的,它所面对的需求、所提供的服务丰富而多元,往往是非标准化的。这些细致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仅凭宏大的系统工程或统一的口号来充分满足,而必须依托于针对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社群具体发展过程的精准响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微公益真正做到了源于民间、惠于民间。
(, 下载次数: 0)
20年代初期,我们到沂蒙山去开展扶贫项目在山路上跑,车身上全是灰到了村口一群孩子却用手在车身上涂了“好人”两个字。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写?他“因为你们是坐着这个车来的,我们知道。两个字让我记忆到今天这是心灵的感动。所以小微公益绝不是一种施舍,当你在助他人、利他的时候,其实自己也许获得了更多的收获。
同时,我认为小微公益融于民间。之所以说“融”,是因为它是在生活场景当中互相开展服务的过程——不光助人己助,还要助人共助,这就形成了我们所倡导的公益文化。正如张越老师所言,中国传统的公益文化非常深厚。南通张謇在一个多世纪前所推动的慈善事业虽带有传统色彩,但是其理念与实践远远超过现代大多数的公益机构。
小微公益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对于公益文化的滋养扎根于社区生活的肥沃土壤,使得互助、互益的公益文化能够活化、能够升华。最近,七部委《关于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的通知》,而我们今天所分享的每一个故事,正是这种公益文化生动真实的体现。文化摸不到、看不见,它就我们生活的周边、氛围当中今天我们共同参与的就是一场公益文化的盛宴,于己、于他人、于在座的以及正在收看的,都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包括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大家正在关注的社区慈善小微公益完全是契合的。
我想用这些强调,小微公益的生命力根植于真实的社会需要,成长于对需要的切实回应。小微公益的韧性力量就在于此。我们不要受挫开展小微公益一时一事的困难,我们要强大,强大来自于我们小微公益。
(, 下载次数: 0)
我来自于爱德基金会,今年是爱德成立40周年。1985成立之初,爱德也是一个小微公益——两张桌子、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全职的,其他两人都是兼职的。我知道小微公益的不易,但是更知道小微公益强大的生命力、强大的活力。在制作纪念爱德40周年纪念标的时候,我就想起“卌”(字,这个汉字四竖一横,就是四十载。从这个“卌”字,延伸设计了四棵南京的雪松,雪松挺拔,但是它深深扎根于土壤。而且雪松之间的枝相互交叉,代表连接各个小微公益组织的一个纽带。
在公益生态中,小微公益就像雪松发达的根系它们为树干树叶输送营养,在大风凛冽的时候帮助大树站稳,所以根系是多么的重要。以根系的意象设计,不仅隐喻爱德基金会40年的艰辛历程,更希望表达我们从未忘记自己的起点。社会需要越来越多小微公益的出现,我们要一起携手、努力前行,整个公益生态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此,我也想小微公益人和他们所从事的小微公益,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我也要感谢媒体,特别是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我们谈到影响力,就想到宏大的叙事,但今天分享的这些小微公益的故事,恰恰让我们看到微小并不卑微这样一种小而美、微而美的公益形态值得被看见、被传递、被深刻发掘。感谢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的推动、阿里为我们搭建的平台,也要感谢在座所有媒体朋友的到来
最后,我还想要为小微公益呼吁我们深知小微的不易,我们深知小微的艰辛,但是我们更相信小微的伟大让小微公益充满真善美,让小微公益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深度和厚度
谢谢大家!
    来源: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