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触不可及》
这两天,郑智化深圳机场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一段模糊的视频、一场被误读的冲突,让“无障碍”这个常常被忽视的词汇,进入了公共讨论的核心。
事件之后,媒体报道、公众评论接连出现,同时,一些残障议题的机构负责人也接受媒体采访或者公开表达,为公众提供专业解释和视角。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对残障议题的关注,也显示了公益行业通过专业表达正在展现自身成熟与力量。
本文将从公共传播的视角,探讨这一事件对我们理解残障以及公益机构发声的启示。
01 公众开始重新认识“残障”
过去,社会对“残障”的理解往往是单一的,甚至带有刻板印象。残障者常被视为需要帮助的人,而非拥有能力和尊严的人。这种认知模式,使公众在面对“无障碍”议题时,容易陷入怜悯而非平等的视角。
然而,郑智化的机场事件让我们看到,残障者可以以“表达者”的身份进入公共空间,他们的需求和权利值得看见,而不仅仅是被服务或关注的对象,而发声可以推动社会理解和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郑智化不仅仅是一位公众人物,他敢于发声和表达本身就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在公共表达相对稀缺的时代,很多人因为担心争议或误解选择沉默。郑智化用自己的身份和经验,主动指出问题、提出质疑,并推动公众思考无障碍设施应当为谁设计、如何设计。这样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维权,更是一种公共教育,让公众意识到残障者的诉求不是特殊要求,而是平等的权利。
我们NGO微观察另一位伙伴@行走者,谈起这个事件对他的启发,“我回想起我大学生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当时负责每天接送轮椅篮球队员从比赛场地往返酒店。作为志愿者,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在我服务的时段里,我要时刻关注对方,尽我所能去帮助他。帮助完之后,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
因为郑智化在深圳机场遭遇的事情,看到博主“大程子好妹妹”分享她过往在全世界各地无障碍设施体验的视频,工作人员在不触碰残障人士身体的情况下提供帮助。这种不依赖身体接触、尊重对方边界的工作方式,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专业不仅是帮助,更是尊重。”
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黄如方在视频号(黄如方Kevin)发布视频展现蔻德使用轮椅的员工在上班路上遇到的阻碍,并表达:“无障碍是‘我自己能来’的出行权。这不是特殊照顾,而是每个人该有的基础权益。”
当我们对“帮助”到“尊重”的理解转变,正是社会对残障认知正在经历的深层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发生,也离不开像郑智化这样的表达者,以及媒体、公益机构等在舆论中提供的专业解读。
02 当热点遇上议题,这是公益机构发声的时刻
对于关注残障或其他公共议题的公益机构而言,类似郑智化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往往是一种传播契机。当公众注意力集中时,机构若能以专业视角介入,就能提供更接近事实、更具结构性的理解。
也许会有机构担心“规模太小”“影响力不足”或“说错话被误解”。事实上,这些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的机构,抓住了展示专业性、连接公众与服务对象的机会,传递关注公共议题的信心。
在社会热点的契机下发声能让支持者看见公益机构的公共属性。热点事件下的发声,可以让议题与社会产生真实连接。机构通过提供事实、经验和专业判断,不仅有助于公众理解事件,也推动制度和服务改善。例如:解释“无障碍设施设计原则”“不同类型残障人士在使用中的障碍”。
奇途无障碍创始人纪寻,是残障人士也是无障碍从业者,无论作为知乎答主@奇途无障碍,还是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谈到了国内航空公司硬件设施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能力不够,以及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
“在国内,我几乎没有遇到过熟练转移轮椅旅客的机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我去培训工作人员。机场工作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很多人连旅客使用的辅具或轮椅都不熟悉,更无法提供足够尊重与支持。”
与此同时,这种发声还会让长期支持者看到机构的专业性。当捐赠人或月捐人看到机构被媒体引用、发表专业观点时,他们会自然地产生认同感:“我支持的机构真的很专业,也值得信赖。”这种认同不是营销堆出来的,而是通过专业、真实和持续表达逐渐建立起来的隐性信任。
人们可能并未直接参与机构项目,但通过看到专业的表达、事实的呈现或案例的解读,心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机构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常常比直接的互动更持久、更有力量,也更能反映出机构在社会议题中的价值。
像纪寻这样通过机构观察或自身经历解读残障人士遇到的真实困境,让公众理解轮椅旅客在日常出行中面临的障碍。这样的专业表达,不仅帮助社会理解问题,也为机构提供了榜样:即便资源有限、声量在大,关键时刻发声,也能让公众和支持者看到机构的价值和专业。
03 从回应热点到持续发声,公益机构可以做些什么
热点事件给公益机构提供了展示专业和观点的机会,但真正的传播力来源于日常积累和可落地的实践。不论机构关注的是残障议题、教育、环境还是其他社会问题,都可以从小处着手,为未来的发声打下基础。
1. 建立“传播故事库”
机构可以把日常工作中的观察、服务经验、项目成果收集起来,整理成不同类别的故事素材。例如:
服务案例:用户或社区的真实经历、需求或反馈
项目经验:机构在实践中积累的教训与经验
公众科普类:社会常见误解或热点议题的专业解读
有了故事库,当社会热点出现时,机构可以迅速调取相关素材,用真实案例支撑观点,而不是临时拼凑。这让发声更专业,也便于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逻辑性。
2. 形成“观察与解读机制”
机构可以定期关注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讨论、政策变化等,把热点和趋势纳入观察清单:
记录与机构议题相关的公共讨论
关注同类机构或个人发声方式及公众反应
对事件进行初步解读,提炼可公开分享的专业视角
这种长期观察可以帮助机构在关键时刻自然、及时地提供专业判断。
3. 将表达嵌入日常工作
除了应对热点,机构还可以从日常工作中发现表达的机会:
对服务或项目进行复盘,转化为简短故事、图文或案例分享
倾听支持者或捐赠人的声音,并用自己的视角整理分享
观察身边的传播案例,发现值得借鉴的表达方式
这些小而具体的行动,让机构能够在日常中练习表达能力,慢慢建立长期的专业公共形象。当热点事件出现时,机构就能从容、精准地发声,形成持续的传播力。
最后想说:公益传播从日常做起
郑智化机场事件让我们看到,公共表达不仅需要勇敢的个体,也需要媒体、公益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支持。对于公益机构而言,传播并非只是热点时的应对,而是一种长期能力的积累。从日常做起、从最小的切口尝试发声,不断形成专业影响力。
这正是我们在「公益传播水手计划」中提倡的理念,将传播最小化、日常化。无论是观察周围的传播案例、倾听捐赠人和支持者的声音,还是发现日常工作中可以对外表达的切口,每一次小的练习,都是对机构表达能力的锻炼和积累。通过这些最小化的实践,机构不仅能在热点事件中自信发声,也能让专业与经验被社会持续看见。
作者/艾小影
来源:NGO微观察
|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