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慈善募捐备案新规发布,五大看点值得关注!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8 小时前
标题: 慈善募捐备案新规发布,五大看点值得关注!
今天上午(11月11日),民政部官网发布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备案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份不到两千字的文件,对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的备案工作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操作指南。
今年9月15日,民政部曾就此文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以来,首次对公开募捐备案环节作出系统规范,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监管从注重资格准入转向活动全过程管理。
(, 下载次数: 0)
背景:为何此时出台备案指引?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慈善组织数量持续增长,公开募捐活动日益活跃。截至2024 年3月,3087家慈善组织具有公开募捐资格,在“慈善中国”平台上备案发布了近4.2万条公开募捐活动信息,展示了超7.2万条慈善项目信息。
然而,在公开募捐实践中,备案环节的不规范、不统一问题逐渐显现:有的组织备案材料过于简单,缺乏必要细节;有的组织在募捐活动开始后才匆忙备案;还有的组织对跨区域募捐的备案要求理解不清。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民政部门的有效监管,也可能损害捐赠人的权益和公众的信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指引》应运而生,为慈善组织提供清晰指引,为有效监管提供明确依据。
其中,有五大看点,我认为值得慈善组织关注:
一、备案材料:从“有”到“优”的转变
《指引》对备案材料的要求可谓全面而细致。除了常规的备案表和承诺书外,还明确要求提供内部决策文件和外部批准材料。
内部决策文件包括理事会或理事长办公会会议纪要、内部呈报流程单等,这要求慈善组织必须按照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并形成经法定代表人书面同意的文件。
对有业务主管单位的慈善组织,《指引》明确要求将募捐方案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并提供相应的批准材料。涉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消防等事项的,还需获得相关部门批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指引》对合作募捐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除了提交评估报告和合作协议外,如合作方为个人,还需提供其身份证件复印件、无犯罪记录证明和个人信用报告。
这一要求直指近年来合作募捐中出现的乱象,有助于防范因合作方问题而引发的公益风险。
二、备案流程:效率与规范并重
《指引》明确了“十日受理、五日补正”的办理时限,大大提高了备案流程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慈善组织应当在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十日前通过“慈善中国”提交备案材料。材料齐备的,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在十日内对予以备案的向社会公开。
对募捐方案内容不齐备的,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告知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应当在五日内补齐或者撤回备案材料。这一规定既保证了监管的严肃性,又给予了慈善组织必要的补正机会。
《指引》还重申了单独备案原则,明确要求慈善组织开展的每一项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单独备案,不得合并备案,不得用同一个备案编号开展多项公开募捐活动。
这一要求有助于避免“一揽子备案”可能带来的监管盲区,确保每项募捐活动都能得到有效监督。
三、应急机制:兼顾规范与灵活
《指引》在强调规范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慈善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特殊需求。
根据《指引》,慈善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无法在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前办理募捐方案备案的,可在公开募捐活动开始后十日内补办备案手续。
这一应急机制设计合理,既保证了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慈善组织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开展募捐活动,又通过事后补办备案的方式,确保了监管不留空白。
同时,《指引》还建立了补正备案机制,明确募捐方案的有关事项发生变化的,慈善组织应当在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十日内补正并说明理由。
这种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了募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变化,体现了监管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四、跨区域募捐:明确管辖与责任
对于跨区域募捐这一长期存在的监管难点,《指引》给予了明确规范。
根据规定,慈善组织在登记管辖区域外,通过设置募捐箱或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拍、慈善晚会等方式开展公开募捐的,除向登记的民政部门备案外,还应当在开展募捐活动十日前,向活动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跨区域备案需提交三类材料:募捐方案、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复印件、确有必要在当地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情况说明。
这一规定既尊重了登记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又保障了活动所在地监管部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助于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五、数字化赋能:全程网办与信息公开
《指引》明确,备案工作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线上进行,实现了“一网通办”。
全程网办不仅方便了慈善组织,降低了办事成本,也有利于民政部门统一标准、提高效率,更便于社会公众查询监督。
根据《指引》,材料齐备的备案信息将在十日内通过“慈善中国”向社会公开,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也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数字化监管手段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慈善监管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新阶段,为构建透明、高效的现代慈善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望:规范与挑战并存,未来在于协同共治
任何新规的出台,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带来显著规范效应的同时,也必然在实践中面临新的挑战与完善空间。《指引》的“试行”二字,正体现了其包容审慎、为未来优化留有余地的智慧。
在喝彩之余,我们也应看到几个有待观察与解决的议题:
1.“确有必要”的模糊性:跨区域募捐要求的情况说明,其标准主观性强,可能因地区理解不同而形成隐形门槛,增加慈善组织的不确定性和操作成本。
2.“内部决策”的刚性要求:对管理结构扁平的小型或草根组织而言,形成规范的会议纪要可能构成能力挑战,需警惕“形式大于实质”。
3.监管能力的区域差异:各地民政部门人手与专业能力不均,可能导致审核标准不一、事后监管乏力,形成“监管洼地”与“监管高地”。
4.对“创新募捐”的覆盖不足:面对直播带货、数字藏品等新兴募捐模式,《指引》的传统框架可能难以完全覆盖其复杂风险。
《指引》的出台,无疑是将中国慈善事业的规范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所暴露出的这些挑战,也正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过细化标准、加强能力建设、推动技术赋能、促进协同监管,来共同构建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慈善生态系统。
当然,对于慈善组织而言,这些要求可能增加运营成本,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在政策框架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将其视为一次提升内部治理、重建公众信任的宝贵机遇,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智慧。只有当行业内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主动拥抱合规、追求透明,中国的慈善事业才能真正行稳致远,汇聚起更磅礴的善意力量,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END-
来源:善达网
|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gzqz.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