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把世界带给长安,把长安带给世界”。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完成了“凿空之旅”。今天,一辆辆从西安新筑车站始发的中欧班列,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钢铁驼队”,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互联互通。11月14日,记者随中外专家一起来到西安,了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欧班列开行带来的诸多变化。
新筑车站的中欧班列集装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开行数量破千列 多项运输指标全国第一 2013年11月28日,西安开往阿拉木图的首趟国际班列开行。五年来,中欧中亚班列的开行密度不断提高,班列开行频次也实现了从运营初期的每月1列到现在每天3列的常态化运营,运营密度较开行初期增长达94倍之多,年度开行总量、月度开行总量、重载率、货运量等四项指标在全国中欧班列中位居首位。2018年,陕西中欧(亚)班列开行数量首次超过1000列,五年间,发送量增长300倍。陕西中欧班列已逐渐成长为全国开行频次最稳定、线路最密集、重载率最高的班列。 新筑车站站长张义骄傲地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我们的列车是货运列车里最高等级的,从西安到汉堡的列车运行时间只有15到16天,如果走海运就要42到45天,在运价和周期上,中欧班列都有优势。”
2018首届“长安号”集装箱购物节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从单一到多元 丝路贸易实现互联互通 “国货送出去,洋货拉进来。”五年来,中欧班列出口货物品类从最初的工程机械、装饰装修材料逐步扩展到汽车零配件、电子元器件以及一些高端制造产品,进口商品种类也日渐丰富。 而在早期,受陕西货源结构及中亚地区国家的需求影响,中亚班列一直是对外输出式运行。后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省内优质企业联系,大力推介中亚班列的运输特点及优势,在帮助“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将国外的优质货源引入国内。目前,中欧班列回程占去程比例已由2017年的53%升至68%,更加趋于双向均衡运输。 现在,为期一个月的2018首届“长安号”集装箱购物节正在火热举行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商品品类非常丰富,有生活用品、保健品、食品等。据张义介绍,这些商品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五千余种。“它们都是乘坐我们的中欧班列来的。”张义兴奋地说。 爱菊工业粮油集团的产品展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一带一路”让我们互惠共赢、享受实惠
“我们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大大减少了我们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前,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原料需要两个月左右,现在只需要半个月左右,而且通关手续也在逐渐简化。”西安爱菊工业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是一个集粮油加工与经营、粮油储备、连锁网点、物流配送等多元经营、产储销一体化的大型粮油集团。米面油产品在全省覆盖率60%以上。 2015年以来,爱菊集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并计划依托“一带一路”中欧货运班列,积极构建“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点一线、三位一体的“关节枢纽体系”。 “‘一带一路’真正使三方受益。首先,我们企业的成本降低了;其次,老百姓享用到了优质产品;最后,对哈萨克斯坦来说,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技术创新。‘一带一路’真的使我们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