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何进:公益组织的三大弱点

[复制链接]
gongyi020 未绑定微信工作人员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语


本文为思益博雅2023级学员黄英男和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何进的对话,文章围绕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展开探讨,通过对公益行业“低谷”的分析,指出民间公益的薄弱处境及其在体制中的独特作用。


何进老师提出“做公益要顺势而为,逆势而上”,他强调其中“道”与“法”的重要性,揭示了公益机构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盲区与问题,并提出通过方法论与思维方式的提升来解决深层次困境。


何进老师还提到,中国的公益组织目前存在三大弱点:一是行业共识不足,导致合作基础不牢;二是缺乏规矩,导致合作无法持久;三是行业缺方法论,导致做事不到位。究其原因,“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公益机构普遍对公益的“道”和“法”缺少共识。”何进老师说。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思益博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094527u99b98z9ed59lwls.png


黄英男:近年中国公益似乎进入了一个低谷,您如何看待这种“低谷”,身处低谷时我们能做什么?


何进:所谓“低谷”,是和2008年之后的“高潮”相对而言的,这是公益发展的一个阶段,很正常,任何事物如果永远处在昂扬向上的状态才不正常。大势我们控制不了,但我们可以选择去做什么,至于能不能把这个势拧过来,这不由我们决定,所以我的想法是:


第一,不要埋怨低谷而不去做事,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应该去做事,从而让这个势变好;第二,要思考在这个势下如何做事,何时应顺势而为,何时该逆势而上。


在我看来,中国做公益的大致有四拨人,这四拨人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还有社会个人。其中,由于个人形不成团体,力量难以显现,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前三拨,我称之为“三分天下”。而民间公益是这三拨人中力量最薄弱的,这种情况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系统原因。这种薄弱的处境需要改变,问题是怎么变?在变的过程中,民间公益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


我认为,民间组织要有所为,一是积极参与,做一个更负责任的合作者;二是寻找机会,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通过改进方法,系统地改善整个体制的效益,让公益发挥更大的效用,解决社会问题。


黄英男:说到公益组织力量薄弱,除了历史和外部原因外,您觉得目前公益组织自身最大的弱点或者缺失是什么呢?


何进:一是行业共识不足,导致合作基础不牢;二是缺乏规矩,导致合作无法持久;三是行业缺方法论,导致做事不到位。很多公益机构项目做不好,总以为是缺乏方法,缺乏工具,总在“器”和“术”的层面找原因,打转转,但“器”和“术”做不好,一定是“法”和“道”的层面出了问题。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公益机构普遍对公益的“道”和“法”缺少共识。


黄英男:什么是公益组织的“道”和“法”?


何进:“道”就是机构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知道“道”:大家会说我们都做了这么多年公益了,机构的使命、价值观都写得那么清楚了,我们怎么会不知道?但要去挑战的是:知道写在纸上的“道”并不难,把“道”落实在实践中却不易,做到才是真的知道。


这就又牵涉 “法”。很多人一说“法”就以为是方法,其实这个“法”,不是指做事的方法,那是“术”。这里的“法”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方法论,是思维方式,指导人们如何思考、如何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做公益,这是“法”的思维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指原则和规则,帮助人们在做的过程中,应对变化。把公益的方法论和规则做好,比用什么方法本身更重要。


黄英男:说到“道”“法”“术”“器”,2008年至今,中国公益行业经历了一个短期却迅猛的发展历程,您认为这样的过程有什么利弊?是否也与经济领域中的“后发优势”一样,存在“道”和“法”的欠缺?


何进:“利”大家都能看到,从别人的经验模式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公益机构快速成长,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利”中其实也有“弊”。我指的“弊”分两种:一种是对模式的快搬硬套,误读误解,导致在现实中做错了事,摔了跟头;另外一种“弊”更可怕,就是这种“后发优势”让很多人养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想走捷径,结果抄近道变成了一种做事模式,总想着在短时间内尽快取得最大的成绩,不再实事求是。这个心态和做事模式比单纯的犯错更可怕,它为公益机构带来两个恶果:第一,不重视自身的基本功;第二,不重视事情发展的基本规律。


借助“后发优势”,我们可以用十年时间把人家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学会,但人家这些经验、规律是用一百年时间摸索总结出来的,这个背后的底层逻辑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我们今天犯的很多错误都是人家以前犯过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犯?就因为我们没有把人家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则学到手,如果不懂这个底层规则,我们注定逃不过这一劫。但在经济领域,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公司已经懂得了重研发,而不再是简单地买技术,这就是抛弃了对“器”“术”的简单模仿,找到了“道”。


黄英男:不懂底层逻辑,是否会导致公益机构在遇到项目失败时很难认清背后的真正原因?


何进:我常把公益机构做项目比喻为大夫治病。大夫治的是个人身体的病,公益项目治的是社会群体的病。无论是治社会的病,还是治个人的病,都牵扯到三方:病(社会问题),病人(需求方),还有大夫(公益机构)。三方之中,大夫是关键。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大夫。


现实中,如果一人久病未愈,大夫往往从“病”上找原因,在“病人”身上找原因。但同时,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与“吃错药”相比,“开错方”更可怕。但是,在我看到、听到、参与过的项目中,绝大多数公益机构都是习惯性地先找外部原因,很少有团队会仔细审视自己,更没有人认为自己应对项目的不成功负主要责任。


为什么不找自身问题?一是视角盲区,看不到自身的问题;二是思维盲区,不会找自身的问题。在我看来这都是公益组织基本功差的表现,所以要想有效解决问题,先要从学会找到自己的问题开始。


黄英男:公益机构如何克服认识盲区,找到自己的问题?


何进:可以先从两点做起:一是在发现问题时,不要急于画句号。比如,一个公益机构已经意识到项目有问题,也意识到自己有盲区,他们会承认团队的经验不够、方法工具不足,所以项目效果不佳。但紧接着,他们就在这里画了句号,不再继续去找产生盲区的原因。和摸象的盲人一样,自己以偏概全还不自知。这个浅尝辄止的习惯要克服。


二是学会提问题。世界在变,社会问题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怎么变?其实没有那么难,我们可以把答案的句号换成逗号,追问一下:是吗?真的吗?为什么?还有吗?社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对策。对策基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精准分析,提问会把思考引向深入。


黄英男:学会提问、找准问题是做好公益项目的第一步,但现实中,很多公益项目很容易就走偏了,如何防范这样的问题?


何进:所谓走偏,就是项目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和衡量结果的指标,这三个点没有形成一线,产生了偏差。比如一个卫生健康项目,说的是要解决病人的痛苦,做的却是把医院做大、设备更新、为更多大夫做培训。项目虽然完成了,可病人的病痛却没有得到解决。


项目走偏的原因各自不同,要具体分析。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我称之为“供方思维”。就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作为供方的公益机构,会很容易滋养出一种“救世主”心态,觉得自己高明,看不到自己的盲区,听不进不同意见,在做决策时,意识不到自己的方案可能不对,最终结果是打着为需求方服务的旗号,却干着为自己谋利益的事,却还不自知。这才是公益机构必须警惕的问题。


要弄清楚公益的底层逻辑,也是公益的第一性原理:到底什么是公益?为什么要做公益?我们应该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行业、地区去看中国,看公益,思考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益。只有先弄清底层逻辑,才能做好公益。


很多人认为把事情做好的关键是方法,是How。他们以为有了好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一个认知上的盲区。其实,比How更重要的是Why,是方法背后的底层逻辑。因为方法很多。方法不分好坏,适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才是好的。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必须先明白Why。Why是没有尽头的,我希望每个人意识、找到自己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Why,然后选择How。


-END-






来源:善达网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6粉丝

5503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