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行业报告 | 我们向民企基金会提了45个问题

[复制链接]
gongyi020 未绑定微信工作人员 发表于 昨天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月6日,在腾讯SSV与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主办的企业公益生态发展大会上,《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发布了民企基金会调研的阶段性报告。
据《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3》,全国有1766家企业/企业家基金会,其中民企基金会数量最多,占比81.18%,净资产规模占比82.93%,公益支出占比75.17%。民企基金会具有哪些鲜明特点?民企基金会的慈善资金主要来自哪些捐赠主体?民企基金会的治理结构有哪些独特之处?民企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受到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民企基金会如何与发起企业实现协同?面临哪些现实挑战?最需要怎样的政策与社会激励?《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今年启动企业公益研究,努力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计划在年底推出《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影响力观察报告》。
本研究聚焦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基金会,重点关注民企基金会与发起企业/企业家的互动关系,基于长期跟踪研究和基础数据库,通过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一手信息,从慈善资金、公益项目、治理结构与发展挑战等多维切面,系统扫描和勾勒我国民企基金会的运行全景图。
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100家民企基金会问卷调研。课题组以规模性、创新性、代表性和便利性为筛选原则,在中国民企百强榜单、中国捐赠百强名单等客观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团队建议和数据可及性,甄选100家头部民企基金会(包含民营企业发起的基金会和民营企业家发起的基金会)开展线上问卷调研。截至2025831日,已有70家民企基金会参与完成线上问卷调研。二是民企基金会年报数据分析。课题组基于长期观察,在基金会中心网的支持下,对100多家民企基金会自成立以来至2024年的财务、人力、项目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三是深度访谈。课题组对民企基金会理事长或秘书长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日常运作以及与发起企业/企业家的互动协同。四是建立企业公益案例库,课题组遴选民营企业/企业家的公益慈善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已开展的调研和访谈,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首先,民企基金会的设立动因、运作模式和社会参与方式均体现出“以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鲜明特色。
第二,民企基金会高度依赖发起企业/企业家的持续投入,普遍认同公益项目应与主营业务协同,但在“如何做”与“做到什么程度”上分化显著。
第三,民企基金会的治理结构与发起企业高度同构,理事会、人力、品牌等要素资源深度协同,形成“战略一体运营借力”的共生模式。
第四,虽然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等多重压力,但民企基金会发展潜力巨大,建议重点发力于引领和带动更多企业员工和上下游企业参与公益行动,转型成为企业资源公益化的最佳链接体。
b2ac9b3ad3acecce9889b9a37182a8cc.png [img][/img]
民企基金会的基本情况
81.43%受访基金会是民营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民营企业家发起的基金会占比是11.43%。本次调研的民企基金会,即包括民营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和民营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也包括兼顾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公益诉求的混合型基金会。个别受访基金会正在从企业基金会转型为社会化基金会。
6d17e8d075a5f7d730dabbc2f0b37526.png ●基金会发起成立的类型
78.57%的受访基金会成立时长五年以上,成立10年以上的达32.86%这说明,接受问卷的民企基金会运营时间较长,大多经历了相对完整的战略和项目周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理经验、品牌沉淀与资源网络,作为现阶段中国民企基金会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6ff9992d6a2897508ff62601f59711cc.png ●基金会成立时长
超六成民企基金会的发起方来自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受访民企基金会所属行业中,制造业(29%)、互联网信息技术(23%)和金融业(12%)合计占比64%,是民企基金会发起企业的主力产业。这并非偶然,而是产业规模、社会需求和政策杠杆三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c2a820fe12d5d0868d6f7f4d2906376e.png ●基金会发起企业的所属行业
六成受访基金会2024年度公益支出规模超过1000万。70家接受问卷调研的民企基金会中,年度支出规模在1000万-5000万占比最多,达35.71%,支出规模超过1亿的占比是15.71%。根据其中已发布2024年年报的66家基金会数据:66家民企基金会的净资产合计171.99亿,均值2.6亿;现金捐赠收入合计32.42亿元,8家基金会的现金捐赠收入过亿;公益支出合计55.9亿,均值为0.84亿元。
8967397fb9e4ba8d9e6688adb4d0a219.jpeg ●基金会2024年的年度公益支出规模
51.43%受访基金会是资助为主、运作为辅模式。虽然纯运作型基金会占比不足5%,但在资助的同时,希望更多地参与公益项目运作是民企基金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db6211713527e254a6e3d866a757e5b3.png ●基金会所属类型乡村振兴和应急救灾是公益支出资金流向最集中的两大领域。乡村振兴以75.71%的比例高居首位,应急救灾以58.57%位列第二。 1d898ebb3e75b03a81e08eedad688bca.png ●基金会捐赠的主要流向领域优质教育和健康福祉是民企基金会最为核心的关注领域。按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分类,优质教育(75.71%)与良好健康与福祉(64.29%)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选项。 4fe9f5ee5b66d317c94a2a4fd475661d.png ●基金会公益项目主要关注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领域
国家政策倡导和社会紧迫需求是影响项目规划的核心因素。国家政策倡导(90%)和社会紧迫需求(70%)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说明宏观政策导向和应急救灾成为民企基金会的必答题,对其公益项目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基金会核心关注”和“公益支出流向”并不完全吻合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核心业务能力、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决策层偏好也是影响基金会项目规划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民企基金会的项目规划将在政策导向、社会迫切需求和企业自身现实诉求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6af90a237310a086a836031f3e90391e.png 基金会项目规划的显著影响因素62.86%基金会成立的核心驱动力是发挥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D选项(74.29%)和B选项(62.86%)的绝对优势表明,通过专业化的组织创造社会价值和发挥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发起成立民企基金会的核心驱动力。 54a3b449855289603d42f60a4b9e1ff1.png 基金会成立的核心驱动力 8b40888496d38aa712700660c56aac2b.png [img][/img]
民企基金会与企业的互动关系
七成民企基金会最主要资金来源是发起企业直接捐赠。70%的受访民企基金会表示七成以上的收入来自企业直接捐赠,其它资金来源普遍不足三成。
捐赠产品物资、提供专业志愿服务、捐赠技术或能力是民企基金会的重要慈善参与方式。除现金捐赠外,7成民企基金会选择捐赠产品或物资,超4成的民企基金会提供专业志愿服务,近4成的基金会通过捐赠技术或能力赋能。可见,中国民企基金会的公益行为正从单一的“捐钱”逐渐转向多元、深度地嵌入企业核心能力的新范式,基金会与发起企业之间开始出现能力耦合趋势。 59f95bceb99d22e73fd04999fb6bcd40.png
除现金捐赠外,
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的方式多数受访基金会的理事会由企业高管构成。C选项(>60%)D选项(全部关联)合并占比达58.57%48.57%的受访民企基金会选择由现任公司高管兼任理事长。同时,在基金会的战略规划、项目设计、项目执行三个层面,发起企业核心管理层“适度参与的占比最高。企业高管主导理事会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具有较为深厚的社会情理基础,便于协同和调动更多企业核心资源用于公益项目。民企基金会可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开,积极回应来自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于私人财富捐赠和公共利益福祉如何实现平衡的关切。 b6f96657e92e06225cedb2e8ba17de98.png
基金会理事会成员中,来自公司现任或前任高管的占比
5c27fa8fb63c07fbc1c77015d8dc472a.png
基金会现任理事长的人员构成
发起企业主要为民企基金会提供无偿使用办公场所和人力资源支持。70%的民企基金会无偿使用公司办公场所/设备(B选项),68.57%接受人力资源支持(E选项),58%接受公司技术支持(D选项),只有不到一成的民企基金会表示与发起企业无任何关联。 0ecd9de34a229f488c4837f0f4be09f9.png ●基金会
与公司或关联企业的关联行为
社会公开招聘和发起企业抽调是基金会全职员工的两大主要来源。接受问卷调研的70家民企基金会的全职员工数量均值是6人。从社会公开招聘、从发起企业抽调、从公益行业招聘是民企基金会全职员工的主要来源。课题组在调研访谈中发现,相当数量的民企基金会的全职员工仍然在发起企业受薪,也有部分全职员工的补贴和福利待遇仍然由发起企业承担。 3ddd93b39e527af7d732da351e681643.png ●基金会
全职员工的来源
民企基金会与发起企业的品牌、公关、市场部交流互动最频繁。62.86%的受访民企基金会选择品牌、公关、市场部门(C),显著高于其他部门,反映出该部门在资源对接、形象传播等合作场景中的核心作用。但是,选择临时沟通和经常非正式沟通的比例合计达67.14%,表明多数民企基金会与发起企业之间未形成稳定的常态化沟通模式。
3ff2ec8fac7e05a62229c8b5f384987d.png
基金会与企业交流互动最频繁的部门
企业员工公益潜力巨大,技能捐赠平台是企业员工最认可的激励方式。28.57%的受访民企基金会选择搭建员工技能捐赠平台,说明员工更倾向通过专业技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非简单的公益假期(17.14%)或竞赛形式(8.57%)。其它的占比高达45.71%,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资金配捐,核心是“员工出点子、基金会出银子”,二是内部荣誉与晋升,希望做公益能与涨工资、升职等“硬激励”结合;三是文化共情,呼吁为爱发电,让公益成为重要的企业文化价值主张。
7f47dd41806d177df6caa7f93119f73d.png ●基金会激励企业员工慈善参与的方式
企业公益与企业主营业务协同方面呈现认知的高度统一与实践的两极分化。从认知上,88.57%受访基金会支持公益项目与公司核心能力协同,表明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提升公益效果和创造社会价值已经成为民企基金会的主流认知。
94aa1cacd466d7326a9af18804661b7b.png ●基金会对“
企业公益与企业主营业务协同”的认知
但是,从实践上,公益项目与企业主营业务的协同性呈现明显分化。35.71%的受访民企基金会把公益项目与企业主营业务协同项目占比控制在 20% 以内,说明其谨慎态度。不到三成受访基金会选择了协同度大于50%,有15.71%的受访民企基金会选择了完全无协同。课题组通过调研访谈发现,虽然大部分民企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与发起企业主营业务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协同,但普遍占比不高,更多民企基金会仍然处于观望期和尝试期,特别是在如何实现协同方面遭遇不同程度的现实挑战。
29ebdb1cdfea9bfe9e3dcff91f5eea65.png ●基金会公益项目与企业主营业务的协同度
超七成基金会未主动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公益项目设计,超六成基金会未主动联动上下游参与公益项目。72.86%的受访民企基金会未主动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公益项目设计,说明民企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普遍缺乏发起企业员工的常态化参与。62.86%的受访民企基金会没有联动企业上下游参与公益,说明民企基金会在带动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做公益方面尚有极大潜力待开发。
6c0a331ec6b4338afec70be18332d823.png ●是否主
动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公益项目设计
e4353cd37de8041cbeae35d76b76b40e.png [img][/img]
民企基金会的压力与挑战
民企基金会面临的首要监管挑战是材料提交繁琐。近5成受访民企基金会认为年审、评级材料“过多过细”,材料负担成为压倒性痛点。近四成基金会感受到被要求将资金留在注册地或投向指定领域,直接影响项目布局,“地域/领域限制”成为第二大痛点。信息单向、培训冗余、出海缺乏指引等难题问题也比较突出。
e1fb4fde1452371dfab8c7a4134be0f6.png ●日常运营中遇到的监管方面的挑战
近七成基金会虽未经历舆情事件但存在无形压力。68.57%的受访基金会表示虽然没有实际经历舆情事件,但持续存在对负面舆情的担忧,反映出民企基金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防御性焦虑。
3f2d04057c16d0b0461b61db10d59267.png ●所遭遇过的社会舆论压力
专业人才短缺、资金募集与可持续性不足、合规与透明度压力是三大主要挑战。同时,半数受访民企基金会认为存在问卷未覆盖的管理挑战,具体包括: 企业兼职人员对于基金会管理合规性的熟悉度;企业对公益项目的成效预期过高;公益项目复杂程度高导致人力和资源吃紧;公益的职业荣誉感不高等,这些难题反映出民企基金会日常运作的复杂性,值得深入研究。课题组将在下阶段的调研访谈中针对该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98c98205d2a05b0e1ed7a16580d1669b.png ●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鼓励企业利用核心能力开展公益行动”是最需要的政策。如图所示,选项G(71.43%)和选项F(67.14%)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表明企业更重视通过社会认可和自身核心能力开展公益行动获得激励。
c377a134a46daa5d90e2db1b74dce68d.png ●基金会认为
最能激励企业通过基金会参与公益慈善的政策优化措施
综上,课题组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在秉持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用好企业核心能力做好公益项目是目前民企基金会的首要关切。政策导向、制度举措、规范指引和社会舆论需形成系统性支撑,尊重、鼓励和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慈善主体性和主动性,真正激活其“以商行善”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国企业公益慈善迈向专业化、体系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b0f65bff270b89511d6c957b212782ff.jpeg


作 者 简 介

游海霞,《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特聘专家,主持并执笔《样本慈善家影响力观察报告》,社会学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香港乐施会(北京)、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北京校区),参与过多个企业慈善和社会创新等研究咨询项目。


[color=rgba(0, 0, 0, 0.9)]


来源: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910e14bc79af9c6348cdb8705fc34e1.jpg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62粉丝

5609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18520081188

微信号:qizhigongyi(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越秀

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