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预防和应对孩子的网瘾呢?从网瘾的诊断、成因分析、网瘾对孩子的影响、网瘾预防、网瘾心理辅导策略、网瘾案例与干预方法等方面对孩子网瘾进行全面解析。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网瘾的诊断与自评
根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调查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19岁以下网民占比达18.7%。国家卫健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网络成瘾的发病率是6%,我国比例接近10%。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
诊断网络成瘾障碍,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问卷调查法是目前网络成瘾的主要测量方法,多采用由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试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来评估网络成瘾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总分在20-100之间,得分40-59分为轻度网络成瘾,60-79分为中度网络成瘾,80-100分为重度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测试量表题目较多,大家也可以参考网瘾简明自检表,题目更少,更方便。
网瘾简明自检表
×
网络成瘾如何分辨?
根据美国精神病医生葛尔柏格提出的诊断网络成瘾十条标准:
①上网后总是不忘网事
②不满足上网时间
③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
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
⑤总是借助网络缓解压力
⑥视上网比学业更重要
⑦为上网不惜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
⑧不惜支付巨额网费
⑨不愿向亲友吐露频频上网的真相
⑩下网后有焦虑、失落感
只要满足以上十条中的五条,就可以诊断患有网络成瘾精神障碍。
二、网瘾的成因分析
了解孩子网瘾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找到切入点,对症下药。网瘾不仅是孩子迷恋游戏的表象,更往往反映了家庭、学校和个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成因一:家庭氛围较差,存在很多亲子冲突
很多家长是下班回家以后,彼此坐在沙发上各自玩手机,根本不与孩子交流,孩子没办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转而在网络上寻求“存在感”。所以最好的预防网络成瘾的方法就是“陪伴”,多和孩子沟通。
图/家庭氛围与网瘾的关系,来源:医事通
下课回来 ,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交到什么知心的好友呢?”、或者在孩子看起来不开心的时候,抱住孩子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关心的、被爱着的。
成因二:回应性与自我控制的缺乏
游戏的即时反馈和高度回应性满足了孩子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绪需求。每当孩子在游戏中击败敌人、通过关卡,都会收到奖励和肯定,这种即时成就感能带来强烈的心理满足。
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努力未必能立刻得到回报,这种缺乏回应的现实导致他们更倾向于沉浸在能给他们带来掌控感的游戏中。
成因三:社交压力与归属感
游戏成瘾往往是缺乏现实社交导致的。由于班级里的同伴都在玩同一款游戏,孩子会因想融入群体而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朋友或社交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游戏中的虚拟朋友和团队合作给了他们难得的温暖和支持。
成因四:自尊感与亲子关系的失衡
亲子关系失衡会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自信和认同感。缺少情感支持的孩子往往将情绪寄托在游戏上。
过度严格的管控和强迫孩子放弃游戏,可能反而引发逆反心理,令他们更深陷其中。因此,改善亲子关系、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尤为关键。
三、网瘾对孩子的影响
网瘾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是成绩下降或生活作息紊乱,它还对孩子的情绪、社交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理解网瘾的后果可以帮助家长和学校重视该问题,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孩子。
影响一:学业下滑
长时间的游戏占据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导致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自然下滑。由于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快速的成就感,完成学业任务变得枯燥无味,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下降。
影响二:人际关系疏离
网瘾容易导致孩子忽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他们会把大部分情感投入到游戏里,与同伴、家人关系疏远,甚至在学校表现出社交障碍。长时间的孤立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逃避现实社交。
影响三:心理健康问题
长时间沉迷游戏,孩子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甚至发展出行为异常,无法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这种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情绪障碍。
四:网瘾预防与心理辅导策略
为了有效防治网瘾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个体的多层次干预,建立起系统性的预防与辅导体系。以下策略为多层面的综合措施。
应对策略一:创设“替代性成就感”
目标:帮助孩子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减少对游戏成就体验的依赖。
具体方法:
日常成就墙
在家中或教室设立“成就墙”,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将完成的任务、获得的表扬、取得的小成就以图画或便利贴的形式展示在墙上,孩子完成新任务后可以自己添加,这样能直观展示孩子的进步。
每周成就展示日
家庭设立每周成就展示日(如周末),让孩子在家人面前分享自己这一周的成就,家人一起庆祝。学校可以设立“班级成就展示日”,每周让孩子分享自己的进步,激发集体认同感。
多维度任务表
为孩子设计成就任务表,将目标分为学习、生活、兴趣等多个维度,例如完成一项作业、整理房间、学会新技能等,每完成一项标记并累积分数,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成就感。
探索新技能计划
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探索新技能计划”,每月让孩子尝试新技能或兴趣,如做饭、种植、乐器等。通过尝试新技能,让孩子不断获得新的成就体验,淡化对游戏的依赖。
目标分段奖励机制
制定分段奖励机制,将大的学习目标分解为小任务,每完成一个阶段给予奖励,让孩子体验逐步获得成就的满足。奖励可以是想看的电影、喜欢的活动等。
“导师制”激励
在班级中,设置“导师制”,让表现优异的学生担任孩子的“成长导师”,每完成一个目标会有导师的表扬,获得小的奖励,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和成就感。
应对策略二:运用“游戏化学习”方法
目标:把学习和家庭任务设计成类似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兴趣,使其更有动力完成任务,从而取代游戏带来的即时成就感。
具体方法:
积分制任务卡
将学习任务设计为“积分卡”,每完成一项任务获得对应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奖励。积分卡可以多样化,如“语文任务卡”“生活技能卡”,丰富孩子的挑战兴趣。
家庭闯关活动
将家庭任务设计为闯关形式,例如“一级:帮家长整理物品”“二级:学会做一道简单菜”等,每完成一关可以解锁下一级别,并获得小奖励或特权。
双人合作学习赛
家长与孩子组成学习伙伴,在学习上进行“合作赛”,如一起完成某项知识点、背诵任务,达成目标后双方互相鼓励并奖励。这种互动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互动趣味。
趣味挑战赛
班级中设置“周末趣味挑战”,将学习任务以活动比赛的方式呈现,如背诵最多的同学获得“记忆大师”称号,鼓励孩子在趣味中完成任务,减少对游戏的依赖。
自制学习卡牌
将各科知识设计成不同卡牌,让孩子通过抽卡、闯关等方式学习知识。学习卡牌可以自定义难度,并在完成后获得徽章或积分,增加学习兴趣。
课堂趣味竞赛
在课堂上设计知识问答或抢答赛,让孩子在竞赛中学习,教师设定分数奖励,增强课堂氛围,同时激励孩子在竞争中获得成就感。
应对策略三:定期举办“家庭亲子体验日”
目标:通过每周的“亲子体验日”丰富家庭活动,增强亲子关系,减少孩子对虚拟社交和网络的依赖。
具体方法:
周末亲子户外日
每周末安排一次户外亲子活动,如爬山、骑行、野餐等,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体验亲子互动的乐趣。
家庭技能学习日
每周选定一天为家庭技能学习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一项新技能,如烹饪、手工、绘画等。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现实成就感,并感受到家人支持。
亲子DIY项目
安排亲子DIY项目,如组装模型、拼图、制作手工艺品等,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培养亲密感和成就感。
亲子角色互换
每月一次进行“角色互换”,让孩子体验一日家长角色,而家长则“扮演”孩子,让孩子体会家庭责任,同时家长也可了解孩子的压力。
“家庭电影夜”
安排家庭观影活动,家人一起观看一部电影,并在结束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后感,增强家庭互动和情感联结。
家庭运动日
每周安排亲子运动时间,如打羽毛球、篮球等,通过互动性运动让孩子体验健康生活的乐趣,同时增加亲子亲密度。
应对策略四:引入“自我管理与时间规划”
目标:培养孩子科学管理时间的能力,使其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自律的满足感,从而减少网络依赖。
具体方法:
时间管理App
引导孩子使用时间管理应用,如“番茄时钟”类App,帮助其分配学习和娱乐时间,体验科学管理时间的成就感。
每日计划清单
让孩子每天早上列出当天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并按计划逐一完成,培养任务意识和自律精神。
“定时反馈”制度
家长或老师可对孩子的日常时间管理进行定时反馈,如每天傍晚询问当天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定期自我评估
每周安排一次“自我评估”,让孩子反思自己时间规划的执行情况,标记完成和未完成的事项,以便找到改进的方向。
月度“无网络日”
每月安排一天“无网络日”,在家中或学校中让孩子体验一天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帮助其适应没有电子产品的时间安排。
“任务打卡墙”设立任务打卡墙,孩子完成每一项任务后在墙上打卡,家长每天查看打卡情况并给予鼓励,逐步提升孩子的计划意识。
应对策略五:设置“家庭与学校双向督导”
目标:家校协同监督与支持,帮助孩子形成网络使用习惯,避免过度依赖。
具体方法:
家庭与学校同步反馈表
家庭和学校共同制定一张同步反馈表,每周记录孩子在家和学校的网络使用情况,由家长和老师共同反馈并监督改进。
家校月度总结会议
每月末由家长与班主任开一次总结会议,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改进建议,确保家校在管控策略上保持一致。
班级自律小组
设立“班级自律小组”,选出网络使用控制较好的孩子作为小组长,带领同学们一起监督、引导网络使用情况,形成良性互动。
家庭与班级同步积分
家庭与学校共同制定积分制,例如在家完成任务获得积分可换取学校内活动资格,孩子在学校的积分也能换取家庭小奖励,激励孩子自律。
亲子和师生双重“承诺卡”
孩子和家长签订一份“家庭承诺卡”,在学校签订“学校承诺卡”,设立目标和行为规范,孩子每周按照承诺执行,家校共同监督。
家校联合“成长日志”
家长和老师可为孩子共同制作“成长日志”,定期记录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和改进成效,并让孩子亲自参与填写与反思。
应对策略六:心理引导与共情沟通
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和共情沟通,增强孩子的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找到更积极的情绪宣泄途径。
具体方法:
情绪色彩记录法
让孩子用颜色标记每日的情绪变化,如红色代表愤怒、蓝色代表平静等,通过颜色表达情绪,增强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
家庭情感分享会
家人每周定期进行情感分享,让每个家庭成员轮流分享最近的情绪变化或烦恼,建立家庭中的情感支持网络。
共情练习
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共情练习,家长以孩子的角度体验他们的烦恼与压力,引导孩子在家长面前真实表达情绪。
焦虑缓解练习
心理辅导员教孩子一些缓解焦虑的小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正念等,帮助孩子在情绪波动时进行自我管理。
“我的烦恼”卡片
制作“我的烦恼”卡片,每周孩子可以把困惑写在卡片上,家长查看后与孩子沟通,提供建议,减少孩子的情绪压抑。
“感恩日记”
指导孩子每天写“感恩日记”,记录当天感到满足或幸福的小事,逐步引导孩子培养积极心态。
五:网瘾干预:案例示范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与干预方法:
案例一:学业压力导致的逃避性网瘾
背景
小明是初二学生,学业压力大,尤其在数学和英语科目上经常遇到困难,久而久之产生了焦虑情绪。为了逃避学业压力,他开始沉迷于手机游戏,甚至在课堂上偷偷玩。家长发现后多次责骂甚至没收手机,但小明变得更加反抗,家庭关系紧张。
问题分析
小明的网瘾主要源于学业压力和自我效能感不足,缺乏学习成就感,使他在游戏中找到了一种逃避学业压力的方式。此外,家长的严厉管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抵触心理,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孩子更依赖游戏的情绪宣泄。
干预流程
初步沟通与情绪安抚
制定“学习减压分段法”
家庭角色转换体验
游戏时间管理与“奖励日”
建立成就感体验的“学习积分”
加入同伴学习计划
家长每周反思与沟通时刻
案例二:家庭关系疏离引发的情感性网瘾问题
背景
小雨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她,缺少家庭互动。因为情感上的空虚,小雨沉迷于社交类游戏,并在虚拟世界中找到陪伴感。父母虽意识到问题,但因缺乏沟通方式,关系逐渐疏远。
问题分析
小雨的网瘾主要源于家庭关系疏离,缺乏家庭情感支持,使她将虚拟世界的社交当作情感替代。同时,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得孩子与家庭的情感连接薄弱。
干预流程
建立家庭情感支持网络
设计亲子协作任务
设置每周亲子体验日
家庭情感分享会
家庭角色互换体验
制定网络使用计划
定期家庭反思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