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再看2025年全年行业资助计划:如何让公益行业重谈信任

[复制链接]
gongyi020 未绑定微信工作人员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f690c43ae64123b9bc177fc6b377d5c.jpeg

电影《邻里的美好一天》
最近在小红书上刷到关于捐赠和助学的讨论。以一对一资助为例,质疑贴很多,从“资金流向不透明”到“反馈迟迟没有”“再也不敢捐了”。同时,依然有人愿意捐,问“我可以信任谁”,于是发帖求推荐、在评论区询问靠谱的资助渠道。
助学作为公众对公益的“认知入口”,往往折射整个行业的信任状态。通过小红书上的用户讨论,可以看到公众的捐赠意愿并没有下降,但人们变得更谨慎,也更在意透明和反馈。
公众不是“不想参与公益”,而是不知道哪种公益值得相信。
这也让我们得以用“信任”的视角,重新理解腾讯公益全年行业资助计划——它不仅是个资助机制,更是一个面向全行业的信任重建工程。它的每一次迭代,都在回应同一件事:信任依然是公益的核心能力。

01  透明变得更清楚:数字化让执行过程被看见
透明,一直被认为是公益中最基本的信任逻辑。
腾讯公益近几年正在做得事情,将机构自发的主观信息变成客观数据,让透明成为一种制度,让项目执行过程在系统中实时可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助学领域的数字化执行工具:资金发放通过人脸识别与微信支付系统直接对应;捐款进入系统后,拨付可以实时追踪;每一次资金流向都能在后台形成可验证的记录,执行反馈不再依赖志愿者“整理一下照片”上传,而是变成一个标准化、自动化的流程。
到了 2025 年,这套数字化工具不仅用于助学,也被扩展到物资发放、服务执行和自由系统等更多项目类型中。
腾讯公益在数字化执行工具上的探索,是从资金发放的助学项目开始。这个切入口足够典型,也最能调动捐赠者对“透明”“可信”的需求。
通过“数字化执行工具”,让项目执行过程透明、可追踪,每一笔捐赠的去向都可被量化,提升捐赠人的信任感。这在回应信任的基础问题:“我”看得见项目的执行、“我”知道项目进展情况。

02  仅靠透明不够:信任需要参与和情感连接
事实上,透明并不是信任的全部。你让人“看到”,不代表他们就能“感受到自己参与其中”。
很多捐赠人说过类似的话:“捐出去之后,好像就和我没什么关系”、“收到反馈了,但还是觉得很远”。透明让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参与感让人“觉得自己与此相关”。而公益真正缺但往往不是信息,而是关联。
腾讯公益的用户策略也在变化,从开始的线上捐赠体验,到增加用户与公益场景的更多连接,让公益离生活更近、离个人更近。
今年久久公益节,腾讯公益推出“小红花码”“身边公益地图”“家乡公益”等产品和玩法,让公益参与更近、更真实。“家乡公益”会让很多人第一次把公益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身边公益地图”,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自己身边的项目,也可以在线下参与活动,让公益融入生活。
同时,全年行业资助计划中重视捐赠人服务。当越来越多机构把捐赠人服务做扎实、把执行过程做透明、把沟通做真实,公众才会重新认识公益:不是想象中的混乱,而是可以被信任的。
这正是腾讯提出“公益融入公众日常”的逻辑:让参与变得更简单。当用户对项目了解更多,信任感就建立起来了,甚至变得稳固。
如果说透明解决了“我看不见”的问题,那么参与感解决的是“我无感”的问题。而从 2023 到 2025,腾讯公益在捐赠人服务上的演变,也清晰地呈现出这样的路径:从基本透明,到流程可视化,再到实时反馈与可参与。信任,正是在这种真实参与和更多了解中慢慢长出来的。

03  激励机制背后的逻辑:推动行业把“信任建设”做成能力
在腾讯「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中,马化腾提到:
“我们借助互联网技术持续深耕,促进了捐赠者、公益机构和受益者之间的联系,普及公益知识,帮助公众了解项目信息并跟踪进展,并运用AI技术辅助审核流程,助力公益服务智能化和透明化升级。站在新十年的起点,我们希望数字技术成为传递爱心和信任的舟楫,让公益机构项目触达更多捐赠人群,让向善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公益事业长期健康发展。”
这段话点出了腾讯公益这些年行动的底层方向:技术用于连接人与人,建立信任,而不是仅用于提升效率。
回到“全年行业资助计划”中就更容易理解了。激励不仅是激励结果,而是激励能力,奖励的是能建立信任的能力。
腾讯公益自2023年推出“全年行业资助计划”,捐赠人服务板块,围绕透明合规、可持续化运营、如“公益真探”“股东人大会”“透明计划”,到2025年则提到6个激励点。这些都是在推动行业从做好项目走向做好信任。激励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把这种能力变成行业共识。
从近几年的激励结果可以看到,腾讯公益更倾向支持那些在透明、反馈和捐赠人服务上做得扎实、数字化能力更强的机构。激励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指路”作用:哪些做法更能建立信任,就更容易被看见、被鼓励。
这也让行业更清楚地意识到,捐赠人服务与透明能力正在成为公益机构的基本能力,而激励机制正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推动这一转变。

04  透明也有边界:数字化时代不能忽视项目对象的权利
随着反馈变得越来越实时,越来越标准化,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满足捐赠人“想看到”的需求时,项目对象的感受是否被及时纳入?
一些助学项目的照片反馈,其实就暴露了这个新矛盾:
孩子和家长是否真正知道照片会被上传到网络?
受助家庭是否理解这些信息会长期存在?
有些反馈是否无意间让受助人成为了“被记录的对象”?
数字化工具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边界问题。透明很重要,但透明不能以牺牲项目对象的隐私和尊严为代价。公益的议题已经越来越多样:心理、教育、环保、倡导……这些领域的执行方式也越来越复杂,无法用单一种类的反馈机制去评估全部项目。
真正的透明应该是同时回应三方:捐赠人、机构和项目对象。任何一边的缺席,都会让信任变得不完整。技术可以优化流程,但不能替代判断。成熟的公益行业,做到透明、效率与尊重,这需要公益平台和公益机构共同去努力。

05  全年行业资助计划即将截止:一起来交流
11 月 20 日,是 2025 年全年行业资助计划的截止日。对机构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激励结算,也意味着一次行业性的“集体复盘”。
就像商业团队月末要做业绩盘点一样,公益机构也需要在这个节点重新看一眼自己的数据:

盘点数据,查看板块是否达标
识别仍可优化或冲击的板块
总结经验,为明年规划提供参考(同时考虑明年规则变化)
最近在传播筹款交流群里,有伙伴提到关于全年行业资助计划后台的个别数据出现偏差:包括月捐激励、可持续捐赠数据、公益多元参与指标等。
这些细微的数据,往往决定一个机构能否拿到激励,也更直接反映机构在执行中的优势和薄弱点。
追随信任从来不是被要求出来的,它是在“看得见的行动”中被一点点重建的。可能对于腾讯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去筛选值得支持的机构,然后给予激励支持。作为公益机构来说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要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今年的「全年行业资助计划」截止后,我们将组织一次线上分享交流会,我们也会邀请一些伙伴来分享。欢迎感兴趣的伙伴进群,一起来交流。




来源:NGO观察   作者/行走者




b4345e79546e4fca299f1ee4770d58b4.gif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62粉丝

5647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18520081188

微信号:qizhigongyi(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越秀

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