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古道隐于山 茶亭觅旧踪

[复制链接]
齐志公益 发表于 2018-5-30 15: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钻进密林拨开荒草,几块花岗岩石砖展露在眼前,拼成一条隐蔽的乡间古驿道。那光滑的表面、深入石板的车辙暗示着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脚步,驿道旁破败凋零的茶亭、日渐模糊的碑刻让人忍不住想象往昔熙攘热闹的景象。近日,广州公布了9处羊城古驿道遗存,记者寻访了其中隐蔽在乡间的三处古驿道——位于花都的百步梯,位于从化的钱岗和溉洞古驿道。它们像一条条怀古思幽的时空隧道,或静静地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峭壁中,或与古村落一起成为人迹罕至的风景区。

在花都百步梯,一条深深的坑道贯通了每层石阶。

百步梯

    很多人知道花都区有一个梯面镇,却不知道它过去叫百步梯林场,因地处“百步梯”上面,故名为“梯面”。

   “百步梯”位于梯面镇民安村北侧一处幽长的山谷中,原为前人手辟的山道。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广东巡抚李士桢派兵镇压“花山寨”而扩宽此道。道光二十年(1840年),县令包锦灿重修山道,自下而上铺砌花岗石共366级,长256米,望之宛似云梯,故名“百步梯”。

“鸡公车”车辙印见证车来人往

    历经抗战、水利兴修、滑坡掩埋,如今,“百步梯”遗址露出地面的花岗石阶只剩下81级了,长约160米。记者近日在文物管理人、当地村民黄炳坤的带领下,穿过一段被树木丛生、荒草没膝的陡峭山路,便见到一条由花岗岩石阶层层铺砌而成的古驿道。

   “百步梯”不是深山中的羊肠小道,石阶宽约1.8米,每一层都由两块花岗岩石材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拼接而成。从高空俯视,“百步梯”在山坡上呈“之”字形。宽阔的道路,缓和的坡道,保障了行人和手推车的畅顺通行,甚至双向通行也有足够的空间避让。花岗岩石材不易风化、坚固耐用,让石阶历经百年风雨仍平坦完好。

    让人惊讶的是,一条深深的坑道贯通了每层石阶,让石阶边缘呈现一个又一个明显的“V”形。这条坑道大大方便了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鸡公车”车轮的顺利滚动。在古代,山间驿道路险,人背畜驮运输困难,为方便货物运输,民间多使用自制的独木轮车。一个木轮,两条扶手,一节套肩的绳索,便能载货穿州过省。因独轮像鸡公站立,行驶起来“咕咕”作响的缘故,又名“鸡公车”。乡里老一辈人认为,这条深深的坑道是鸡公车车轮经年累月碾压出来的车辙道,也有说法称这是特别加工凿成的车轮槽。

“百步梯”石阶宽约1.8米,每一层都由两块花岗岩石材拼接而成。

修筑于清代 曾为南北咽喉要道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规划师孙海刚告诉记者,历史上的花县,曾有“省城之屏障,南北之咽喉”的称誉,向来都是军事要地。百步梯东北与从化相接壤,西北毗邻清远,崎岖狭窄,难以攀登,前人凿山通道,使之成为往昔通向清远、从化必经之道。

    据孙海刚查证,百步梯古道最早修筑于清代。清顺治四年(1647年),吴万雄自循州(今广东惠州)率众占据盘古峒(今广州花都梯面镇一带)聚义,号称“花山寨”,凭借险峻山岭对抗官府,此地群山因此被统称为“花山”。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广东巡抚李士桢派兵镇压花山寨,并借此拓宽梯面山道。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花县县令包锦灿重修山道,从山脚至山顶,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砌,缀叠成级,共366级,筑成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山道。

“且歇歇”凉亭曾悬有县令题联

    据《花县志》记载,百步梯的梯腰原建有一凉亭,供行人稍憩,亭内悬有木制横匾一块,上题“且歇歇”三字,亭柱石刻一联:“一亭俯瞰群山,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踏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该联为道光年间花县县令包锦灿题写,不仅描写眼前景物,且含意双关,富有哲埋,耐人寻味。百步梯的梯脚路旁有棵秋风树,包锦灿修筑百步梯时,见秋风树独异,在秋风树傍建筑石庙一座,並撰一联:“来往普沾德泽,周旋永锡秋风”。

    1938年,日军进犯花县老城区后,原以为沿着百步梯很快就能一举攻上梯面,却遭遇驻守在此的中国官兵的奋起抗击,为阻碍日军北进,官兵们曾拆去“百步梯”中段石阶以作防御工事用,让日军多次攻打仍无法得逞。

    抗战胜利后,巴拿马归侨苏彰保联合部分华侨捐资,修复拆毁梯级。1965年,因兴修水利工程和修筑盘山公路,部分石阶拆被去,只留存中段120米长约130级石梯。200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岁月变迁,往昔车来人往的百步梯如今已隐蔽在密林间,凉亭也不复存在。

钱岗古道

    钱岗古驿道位于从化太平沙溪峒,距太平镇约7公里。西至钱岗古村,东至上清幽,途经文阁村、钱岗村、颜村和红石村,全长约13.2公里,是清代广州府与从化县之间传递公文的驿道。


三溪水交汇陆秀夫后人建钱岗村

    日前,记者跟随从化古驿道办公室工作人员和陆耀洲老人寻访古驿道现存遗迹。从钱岗古村西门出发,经南门至东门,有一段长近600米的卵石路,至今保存完整。位于三坑口和上幽的古道段落则基本荒废。

    从钱岗古村出发,东行经过沙溪水库大坝就是三坑口。此处有三条溪水交汇,所以村里老人都叫它“三坑口”。2016年4月,83岁的钱岗村老人陆耀洲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古老的指路石,石高约半米,碑上字迹已经模糊,半截没入土里,爬满青苔。据村中老人回忆,石碑旁曾有一座小凉亭,供来往行人休憩,不远处还有一座石桥,现已无踪影。

    虽然古道遗存不多,但古驿道却途经三座古村——钱岗村、颜村、红石村。其中,最著名的古村莫过于钱岗村。陆耀洲老人告诉记者,钱岗古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的说法。钱岗村大部分村民姓陆,是南宋最后一任宰相陆秀夫的一脉宗亲。


钱岗古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之说。

    不同于很多岭南古村,钱岗古村是城寨格局,防御性突出,周围一条两米高村墙,墙外是由水塘、沟渠围城的“护村河塘”,外人必须从四个方向四座门楼才能进入。现在还能看到门楼上下两层开凿的枪眼。

    对记者这样的初来乍到者,踏入钱岗古村就像走入迷宫,这里的村巷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狭窄深长。巷中铺满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沿巷还布置了排水沟渠。古村内大小屋舍千余间,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错落有致,穿行其中,仿佛可以遥见村落过去的繁盛。随着时代发展,古村内现已无人居住。

珠江江城图刻画了清代羊城风光

    村里还有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祠堂,名为陆氏广裕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五次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这里供奉着两位陆氏名人——陆贾和陆秀夫。据了解,广裕祠于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岗的另一个无价之宝是古村西更楼的“珠江江城图”。它是一块木雕封檐板,刻画了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繁荣景象,被专家推崇为“广州清明上河图”。仔细观察,能看到广州的西炮台、老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还有一个戴高帽的洋人在船上眺望。

溉洞古道

    从化境内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故形成了陆路驿道与水路驿道互补并行的格局。

    在从化区中东部的溉洞新田村高围社,一条陆地古驿道至今保留着古老的石板路、石板桥和茶亭,它沿溉洞河、傍着当地人称为百足山的山腰而建,被称为“溉洞驿道”(亦称“溉峒驿道”)。


溉洞古道在密林间似有若无,尽管不陡峭,但时刻都要注意左侧山崖。


古道隐于山 最险要处曾“跌死马”

    据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规划师孙海刚介绍,溉洞古道修筑于元末,后被毁掉。清初,溉洞(现新田村和龙新村合称)的乡民自发重修古道,长约4公里,最宽处2米。

    日前,记者随新田村村委书记苏桂东重走古驿道。古道入口前,有一座由9块花岗岩石板拼砌而成的18米三孔石梁平桥。如今石桥下没有河水,只有农田。经过石桥从新田村出发,竹林掩翠、宽阔平缓的石板路犹存。为方便摩托车出行,附近果农在一段石板路上铺了薄薄一层水泥,透过水泥依稀能见到当年从溉洞河中采来不规则的褐色和黄色石块。

    走过果园后,古驿道忽然收窄、往密林延伸,变成沿山势蜿蜒前行的黄土路段。因为人迹罕至,这段古道在密林间似有似无,寻访者需要拨开比人高的野草仔细辨认前行,尽管不陡峭,但时刻都要注意左侧山崖。

   “这里最窄的地方只有一米,相传古时有一位当地人,衣锦还乡时骑马从古道经过,马在最险要之处突然受惊,导致人马齐齐坠崖,所以该处便有了‘跌死马’之称。”苏桂东说。

偏僻远安亭竟绘有“广九铁路图”

    苏桂东告诉记者,“溉洞”地处山窝中,四面环山。公路建成前,溉洞古道是当时从化新田村、石南村、石海村与外界往来的唯一通道。

    55岁的苏桂东记得自己七八岁时,背着竹筒做的小水壶,跟奶奶走这条古驿道到街口探亲。“那时走的人很多,有的人用扁担挑着番薯、冬瓜‘趁墟’,有的人背着个褡裢带织制品去卖,回程时边走边摘山崖上野生的蕨菜嫩枝,回到家还能当菜炒。”

    步行20多分钟至溉洞古驿道中段,一座被杂草掩埋、破败凋零的茶亭出现眼前,被青苔染绿的白墙上还能看到三个字——“远安亭”。孙海刚说,这座茶亭始建于明朝初年,由当地乡绅关龙飞组织乡民修筑而成。茶亭在清代曾遭毁坏,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建,其面阔三间,总宽约12米,进深两间,约6米,占地约72平方米,左边两间设有石椅歇脚,右边一间有灶台可煮茶。屋顶铺素瓦,亭前设有砖砌拱门廊。

    在茶亭前廊拱门两侧,绘有当地文人苏展雄、陈国隆撰写的一副对联:“远水有情留雅客,安身无意会良朋”,暗含“远安”之意。记者还在茶亭墙上看到一幅画着火车的国画风格的壁画:“广九铁路图”。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龙工商界人士提议筹建广九铁路。宣统三年(1911年),广九铁路(华段)广州-深圳段建成。“广九铁路图”落款乙丑年(1925年),在这样偏僻的山间茶亭,竟有人关心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并作画记录,实在让人感慨。

来源:新浪


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具有公益性税前抵扣资格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关注

48粉丝

1085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