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人生的最后20多年主要从事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研究、培养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特别是1990年出版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开创性著作”,这本经典著作帮助世界上无数非营利组织取得成功。为什么多年来在中国公益界宣传、介绍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很少?为什么中国很多社会组织领导人和从业人员不知道或者不学习德鲁克?
2、社会组织是为使命而存在的,公信力是社会组织的生命线。为什么多年来在中国公益界的各种培训、教育、讲座、论坛中鲜有专门讲使命和公信力的?
3、社会组织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党建,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如何真正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能力?衡量党建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防止“党建引领”成为口号和形式?
4、社会组织同样需要管理。 德鲁克指出:“系统化、原则性和基于理论的管理能迅速地使非营利组织产生最大的绩效。”为什么在公益界鲜有系统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培训?
5、社会组织是为成果而存在的。为什么中国很多社会组织的领导人和从业人员、购买方、资助方、项目评审专家没有成果概念?不知道什么是成果?
6、政府购买和社会捐赠是一种交换和公平交易,是用钱和成果交换的。现在政府购买服务和基金会资助项目一般都有专家评审环节。为什么很多项目评审的程序是对的全的,但是最后拿到资金的项目内容却有很多问题?因为我每年看到的得到资金的各种项目计划书50%以上是没有成果的,有问题的。
7、为什么现在我们各种培训讲重要性、讲必要性、讲意义的多,而真正讲如何解决社会组织如何活下去、活得好的少?为什么天天在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却很少有人讲清楚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到底有哪些?
8、为什么有些问题百出、粗制滥造的公益项目管理的书籍和教材能够出版,并作为大学的教材?自己不懂项目,没有做过项目的老师能培养出会做有成果的项目的学生吗?
9、社会组织和企业一样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为什么对社会组织的创新讲得不多?到底什么是创新?社会组织创新有哪些方面?想法、点子、创意是创新吗?别人没有做过,我们第一个做的就是创新吗?
10、社会组织也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而且这个问题迫在眉睫。为什么研究和探索社会组织如何开发和建立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