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吓唬式教育 毁掉了孩子的安全感,你吓唬过孩子吗?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1-4-12 18: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对孩子的恐吓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制造痛苦。


﹏﹏﹏﹏
作者丨罗小白
来源|家庭治疗研究院(ID:strken)

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有过这样一幕:
张歆艺对前一天整晚没睡觉的金瀚说:“你今晚不能再不睡觉了啊,这样对身体不好。”没想到金瀚却说:“昨天外面下雨,树林吹得呼呼响,就特别害怕,睡不着。”这句话从已经27岁的金瀚口中说出,怎么看都有点违和。其他的几位姐姐表示很震惊:“咱们这么多人呢,你害怕啥?”

63907d7028b3ba032c4ff2fa603c24fa.png

原来 ,金瀚小时候很贪玩,父母为了让他早点回家,就吓唬他:“小朋友要早点回家,如果回家太晚,地下室里就会跳出来一个红着眼睛的娃娃。”


红眼睛娃娃,从此就成了金瀚心中挥不去的阴影。每到夜晚,他都会担心会不会有个红眼睛娃娃突然冒出来。于是他变得害怕黑夜,一个人睡觉时,总要开着灯才能睡着。仿佛只要开着灯,红眼睛的娃娃就不会出现,他就安全了。恐怕金瀚父母自己也没有想到,一句吓唬的话,竟成了金瀚心中永远的痛苦。其实不止金瀚,很多人都有被家长吓唬的经历。

“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

“不好好吃饭的孩子,会被抓去打针!”

“你再哭,我就把你送回福利院!”

“你不睡觉,就会被专门抓小孩的怪兽吃掉!”
这些吓唬式教育,确实让孩子更听话了。可是那些被吓唬的孩子呢?他们都怎么样了?

吓唬式教育
毁掉了孩子的安全感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人对某些事物的抗拒与恐惧,大都来源于小时候被吓唬的经历,从此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的确如此。早教专家林怡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小男孩两岁时,特别调皮,令全家都很头疼。有一天,小男孩的奶奶实在受不了他的调皮,随口说了一句:“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放马桶里冲走!”果然,听了奶奶的话之后小男孩马上乖巧起来。奶奶尝到了这句话的甜头,此后,“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放马桶里冲走”变成了奶奶的杀手锏。每当奶奶搞定不了撒泼耍赖的孙子时,就会搬出这句话。奶奶的这句话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没想到的是,更令人头疼的问题来了:小男孩不敢在马桶上大小便了,甚至连卫生间的门都不敢进!尝试了很多次小男孩都很抗拒,没办法家人只能让他在客厅用便盆解决。在家还好,可是在外面呢?上幼儿园之后呢?长大之后呢?吓唬式教育,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吓唬,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恐惧,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不知道书中的小男孩需要多久能够走出“被马桶冲走”的阴影,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恐惧一旦相随就是一生。之前做心理学调研时,接触过一个患有“封闭空间恐惧症”的案例。这位患者对封闭的墙角极为恐惧,最典型的是卫生间。由于他害怕卫生间,每次有便意都会憋着,憋了两个月没有排便之后,突然昏倒被家人送往医院。医生为了救他,只能将他的直肠切除。而这一切的悲剧,只因小时候犯错被父母关在“小黑屋”中一夜所致。一个随意之举,一句无心提及,终成了孩子一生的恐惧。心理治疗专家彼得莱文博士曾说:“伤痛和恐惧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人生命中两个主要的杀手。”不是孩子太过脆弱,只是恐惧太过深刻,像一个黑洞一般,多少安全感也难以填满。
吓唬式教育
将爱限定了条件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就暂停或收回爱,用吓唬的行为来控制孩子。《无条件养育》一书中,Alfie Kohn将这种行为称为“爱的暂停与撤回”。孩子得到撤回的信号之后,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就会放弃自我意志,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但这样的孩子,真的是父母想要的吗?知名导演陈可辛曾拍过一部名为《三分钟》的微电影。“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她这才意识到,那句“背不会99乘法表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的话,孩子当真了。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她有点焦急,对孩子说:“今天时间不够了,咱们先不背了好不好?”

孩子顿了顿,不说话,妹妹打断她:“让他背完吧,丁丁已经准备好久了。”还有45秒的时候,她一把抱住儿子,儿子嘴里依旧背着:“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还有29秒的时候,列车门即将关闭,她不得不上车了,问孩子:“还有什么要和妈妈说的吗?”孩子仿佛听不见,继续背着乘法表“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她靠着车门,心中说不出的感受。在车门关闭的那一刹,孩子终于大声背完最后一句:“九九八十一!”

可是火车已经开动,母子俩已经没有机会再说几句话。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内心只觉心酸。影片中的孩子,明明很渴望见到妈妈,为了找到妈妈的站台奔跑着穿越茫茫人流。可是当见到妈妈时,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扑到妈妈的怀里撒撒娇,诉说内心的想念。他只能背着九九乘法表,企图用自己完美的表现来得到妈妈的爱。因为在他的心中,这是换取妈妈爱的条件。只有达到妈妈的条件了,他才有下一个三分钟,才不会被妈妈抛弃。懂事又心疼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曾说,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似的快乐、条件似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给孩子的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条件的爱,让孩子丢了自己,伪装成大人想要的样子,只为祈求一点爱。《无条件养育》中说:“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是谁。”若爱孩子,就用无条件的、充足的爱去支持他吧。而不是用有条件的爱,去威胁他,恐吓他。

教育是一场修行
有智慧的父母都不怕麻烦
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他的书《园丁与木匠》中,将家长分为“园丁”和“木匠”两类。木匠式的父母,希望孩子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发展,要听自己的话。崇尚吓唬式教育的父母,就是这一类。而园丁式的父母,会创造一个适合花草树木生长的环境,维持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过分干预。那些出乎意料开出来的花朵,就是园丁工作出色的表现。教育是一场修行,不要贪图一时省力,去做擅长吓唬的木匠。而是顺应孩子天性,做不怕麻烦的园丁。1. 接纳孩子的情绪蔡少芬曾提到一件事,有一次家庭聚餐,因为她抱了姐姐,妹妹不高兴就一直哭闹。蔡少芬和张晋没有斥责她,也没用“再哭就让警察把你抓走!”“再哭就不要你了!”这种方式去吓唬她,而是张晋一直在旁陪着哭闹的她。

妹妹前前后后哭了一个小时,张晋就一直陪着,等到妹妹终于哭够,再给她讲道理,宣泄结束的妹妹也更能听进道理。孩子的情绪,堵不如疏。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会鼓起勇气自己去面对问题。2. 有话好好说不妨回忆一下,吓唬孩子时的语气:
“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让你爸爸打你!”

“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把你扔出去!”
语气中透漏着明显命令、威胁和不耐烦。类似的说话方式,只能强行震慑孩子,治标不治本。
既然恐吓无用,那就不如有话好好说。比如,孩子只想看动画片而不想吃饭时,不要急于发火,而是耐心和孩子说:“宝宝,你为什么不想吃饭呢?你看动画片中的宝宝都有认真吃饭耶。”家长好好说,孩子才会好好听。3. 制定规则,正面导向孩子的身心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强行吓唬孩子,只会适得其反。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规则,用正面导向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好好吃饭当天就可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准时睡觉第二天可以自由选择早餐,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玩20分钟iPad。为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也要遵循一些规则,比如不能无缘无故发火,如果做不到,孩子就可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制定规则,共同约定,不仅能促进孩子形成好习惯,还能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育儿又育己。身为父母,每个人都想为孩子打造一座花园,而不是一座牢狱。这就要求父母,做园丁,而不是木匠。给孩子坚定的支持,而不是吓唬的威胁。给孩子无条件的信任,而不是有条件的约束。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而不是在阴影下惶恐。
那个被爱的孩子,内心才能更加充盈,才能无畏风雨,静待盛放!

*来源:家庭治疗研究院”(ID:strken)面向全球华人做两性关系、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性格分析,短程快速治疗、原生家庭的科普及治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301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