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心理科普| 你为什么会愤怒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3-10-14 14: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的情绪失控,大部分时候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愤怒情绪。

愤怒情绪作为一种基本情绪,本是一种正常的、有助于生存的情绪。

在群体生活中,情绪本质就是一种沟通工具。即便没有语言,人或动物仅靠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也能传递情绪,释放重要信息,获取相应的反应和支持。例如,眼泪会告诉他人你的悲伤,表明需要帮助。睁大的眼睛和尖锐的叫喊声,表明正处于危险之中,需要赶紧逃离。瞪眼和皱眉表示存在误解,需要修复关系。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愤怒情绪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可以有效调节和修复人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

然而在当下,人们经常会被长期持续、过于严重或经常表达不畅的愤怒情绪所困扰,既无助于解决现存的难题,同时也会让健康受损,人际关系破裂。

一、愤怒的进化学根源

从根源上来说,我们为什么会愤怒?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愤怒更多是对于不公正现象的应对,焦虑更多是对于新环境和未知环境的不适应。

而这两大情绪背后又直指恐惧和悲伤两种基本情绪。

人在什么时候会恐惧和悲伤?


在面潜的危险和未知的危险,恐惧情绪提醒人们逃离这种生存环境。

而悲伤情绪主要对于丧失或潜在的丧失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些基本情绪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们提醒你注意潜在的危险和不公正现象,立即放下手头上的其他事情,寻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式,增加了生存的概率。

然而,为什么以前的生活并不会让人普遍地愤怒和焦虑,以致无所适从呢?

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是,过去人类的环境相对简单以及单一,不需要频繁触发这些情绪机制。在过去,大部分人的生活半径就在周围数十公里以内,主要社交对象在百人以内,所有的生活模式都可以从长辈那里找到的答案。每天都在熟悉的环境里,未来的生活模式都是确定无疑,无需每天频繁启动愤怒和焦虑机制。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模式不再固定,信息来源过多以致我们无法有效辨别所需信息,我们对于未来不再确定,我们不知道做什么能维持或提升现有的生活,我们的潜意识一直活在丧失的恐惧中,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在频繁启动愤怒和焦虑机制(试想在短短几分钟内,工作邮件的处理,孩子的吵闹,你就数次面临完全没有经验的新操作,一波波的愤怒及焦虑情绪扑面而来),以至于身体和心理都无法适应这种运作模式。

愤怒情绪的频繁启动及高强度发作,将使我们无从辨别哪些情形是真正需要利用愤怒来沟通解决问题,哪些情形是习惯性愤怒,哪些情形是愤怒性倦怠。因此,当代人更常面临的窘境是,愤怒情绪不足以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愤怒只是成为了一种让人难受的状态。


二、愤怒的作用机制

如果想要简单了解愤怒的作用机制,可以套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理性情绪疗法(RET)中的“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被特定事件(Activating events)激发,经由个体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对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价,最后产生特定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

解释到愤怒这一情绪上,就可以表达为一旦被愤怒事件(Events Associated WithAnger)或者愤怒线索(Cues to Anger)促发,人们就会通过个人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进行解释,从而产生愤怒情绪,进行愤怒表达。

142154crasyya2vjo32va3.jpeg

▲ 愤怒产生机制


1、愤怒的触发

在这里,将愤怒线索从愤怒事件里分离出来,主要是想表明愤怒线索将会触发一种自动化反应模式。这是一种已经多次发生的负面情绪失控脚本(情绪教育——如何打破情绪失控的诅咒),将代入到一种快速的自动化情绪反应模式。有时甚至不需要事件触发,仅仅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语气、一个物品,或者仅仅自己的不舒适状态(饥饿、疲惫、压力),完全无需大脑做出任何反应,一秒钟就能跳至愤怒行为表达模式。

而愤怒事件则是一些没有那么频繁发生的事件,我们还能思考愤怒原因和感知这一情绪中的心理过程,在行为表达上也不至于太过于激烈。

2、信念系统进行解释

我们对于触发事件是否感到愤怒,来源于我们的个人信念系统对之进行解释。在开车时,前面的车开得慢,我们既可以解释为“这个人就是个白痴,所以他开得慢,导致我迟到”,也可以解释为“这个人是个新手,他只是按照最低速度行驶”。在同事迟到时,我们既可以解释为“这个人就喜欢迟到”,也可以解释为“最近他家里事情特别多,才迟到的”。当我们选择第一种解释时,我们自然会愤怒;当选择第二种解释时,我们会心平气和一些。

可以看出,不同信念的选择可以直接影响最终的情绪选择,从而导致事件的最终走向不同。如果将信念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毫无疑问,前者会更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但是,信念系统是一个人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受很多因素(人格特质、教育、教养、环境、文化等)影响,并经年累月形成的。因此,信念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也很难靠理性就能简单选择。

3、产生愤怒情绪及愤怒表达

在产生愤怒情绪后,我们就会进行一些愤怒的行为表达。

对于一些经常发生的情绪失控脚本,我们本身就有固定的情绪表达模式,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及过往经历中已经习得的,并且难以在短期发生改变。

相反,对于一些不那么经常发生的愤怒事件,我们反而会审慎一些,会尝试探索需要怎么表达,愤怒的表达也不会过于激烈。


三、在哪些情形下会愤怒

虽说愤怒的缘由均来自于不公平的对待,但是这种不公正对待可能是显性的,也有可能是隐形的,甚至有时只存在我们的自我意识里。

仔细思索为什么会愤怒,一层一层往下深思,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例如,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的愤怒,首先是对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仍然不会的愤怒,不会仍然不专注、不投入的愤怒;往下一层,是学习不如同龄人的愤怒;再往下一层,是以后没有好大学上的愤怒;最后,是没有好工作,连目前的生活水平都维持不了的愤怒。抽丝剥茧后,这种不公平的情绪呼之欲出,“我都没有花你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你却不可以”。

总的来说,愤怒的具体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不公正行为、糟糕的对待和目标受阻。很多时候在具体情形里,存在多个因素,甚至相互重叠交织。

142154n6o2chi7672rl77o.jpeg

▲ 愤怒的具体原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普遍有对自己宽容、对他人苛责,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情境、将他人的失败归结为能力的倾向。对于他人及外界事物,我们很容易将初级评价(对于事物的评价、对于单次事件的评价)衍生至次级评价(对于人的特质评价、对于所有情形的评价)。

因此在无意义愤怒中,过分概括化、过度苛责、错误归因、灾难化和贴挑衅性负面标签等五种最常见的想法经常出现,它们也经常会相互交织,甚至同时出现。


142154zh555q8iaobc0bh5.jpeg

▲ 导致无意义愤怒的想法

作为人,我们一直就存在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偏见。将上述想法单独列出来,在愤怒之后反思,有助于让我们意识到所存在的固有偏见,避免反复陷入无意义愤怒中。


四、愤怒的处理

对于情绪管理,并不存在一个简单公式或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过度的情绪困扰。因为情绪也是自我建构的一部分,那些信念、那些情绪表达方式都是在经年累月中的过往中成为当下的样子。

因此,情绪管理事实上应分为两部分,了解自己的感受,学习最有益的情绪表达。

1、对内探索,了解自己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探询为什么特定的事情会激怒我们,从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愤怒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事件本身具体的情况,还包括我们自身,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愤怒表达模式,以及我们在意的是什么。

正如前面所说,信念的选择,会直接决定是否产生愤怒情绪。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信念并非可以主观操纵,快速刻意选择的。很多时候,是你想选择也选择不了。就正如,学习了心理学,或者看完这篇文章,并不会让你不会再次陷入愤怒失控过程中。

要修正我们偏激的信念,减少无意义愤怒,需要我们解析自己的深层次需求。很多无谓的愤怒,源自于一种无意识的不安和焦虑,源于对于丧失的恐惧,源于成长过程中的缺憾及伤痛。

同时也需要我们修炼对于世事的认知和看法。我们到底在意的是什么,在意的事件本身是否能得到改变,如果没法变化是否可以选择不要在意。

2、学习最有益的情绪表达


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的惯例情绪表达模式,知道哪些事件或线索容易激发我们愤怒,学习和修正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哪种情绪表达模式的权利,我们被随机分配至某个成长环境,不知不觉浸染其中成年人的表达模式,随后再以我们的表达模式影响更小的孩子。我们讨厌某种情绪表达方式,然后我们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家族的诅咒代代相传。

因此,在彻底了解我们的内在想法后,我们仍然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毅力去才能改变情绪表达模式。

(1)表达愤怒,而非发泄愤怒

众多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不管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发泄愤怒,只会导致更多的愤怒和暴力。

发泄怒气后,生理激素释放了,会有暂时的放松感,但是下次你很可能还会这样做,并且傻傻地以为这样做有益健康。殊不知就像锻炼肌肉一样,你的身体对于愤怒的耐受值会越来越大,愤怒的强度越来越高。短期内,身边人可能会顺从你的意思,按你的意愿行动;长期来看,信任和亲密关系被破坏,人际关系将破裂到难以挽回的程度。

因此我们只需要将愤怒情绪传达给他人,而非发泄愤怒,制造额外的身体及精神上的伤害。

(2)表达愤怒,不要压抑愤怒


有时愤怒是一件件小事堆加起来的结果,去掉其中任何一件都可能会减少愤怒。而当下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多,我们时时有无法处理的难题,每一天都会频繁开启愤怒及焦虑模式,因此探索人生真正能达到的轨迹以及事情本来的面目可能更加重要。

对于愤怒,如果只是单纯的抑制它,消极地承认自己对之无能为力,或者简单地用一两句话去接受它,很容易产生思维反刍现象。这样不仅无法减轻愤怒情绪,还会导致额外的压力和悲伤。

思维反刍现象是指在事情发生后久久无法释怀,在脑海中会反复播放当时的画面,不断地思考那些自己原本应该说出却没说出口的话,并预想今后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事实上,思维反刍是愤怒在跟你沟通的另一种方式。当你或者你关心的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时,大脑对它耿耿于怀不愿放手。它告诉你,你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你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满意。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是会累积爆发出来。

从许多方面来看,思维反刍与担忧相似,处理思维反刍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转移注意力:读书,听音乐,看电影或电视节目,或者做些其他能占据头脑的事情。但最终还是要真正地去解决让你愤怒的事情,探索导致愤怒的自我信念,找到愤怒的来源,去接受或者改变它。


参考资料来源:

[1]《为什么我们会生气》,[美] 瑞安·马丁著,蒋平 / 戴治国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控制愤怒》,[美]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 / 雷蒙德奇普塔夫瑞特(Raymond Chip Tafrate)著,林旭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好饿的蝴蝶」,搜索「hungrybutterfly」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3粉丝

5289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