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中国慈善家|2024,慈善不易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慈善不变异,方能确保人类社会不因科技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异。


如果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2024年我国的慈善事业,没有比“不易”更为贴切的了。这里的“不易”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慈善不容易、慈善不简易、慈善不交易、慈善不变异。

慈善不容易

2024年,慈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维护、减贫扶贫、公共卫生事件、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全球性议题,对慈善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在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合作的发展趋势暂时受阻,局部冲突与战争时有发生,跨国慈善与国际慈善的难度陡然增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慈善法律政策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慈善组织面临需求增加、开源不易、合规性要求与日俱增等挑战。而且儿慈会风波、某些社会服务机构跑路等负面事件不仅损害了个别慈善公益组织的形象,更是折损了慈善事业一直在努力打造的公信力。
但是,这个社会对于慈善的需求却更为迫切。慈善的本质在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预设为前提,使其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元素之一。正是因为这一特质,使得慈善组织在筹集资源、凝聚共识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是在一个因为“信息茧房”导致社会分裂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里,慈善同样面临着价值观分化、立场先行、群体对立等问题带来的巨大挑战。
在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的2024年,尽管出现了“救灾倦怠”现象,依然不乏慈善组织与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场合;进行公益捐赠的企业不仅没有赢得赞誉和褒奖,反而被嘲讽和质疑时,依然还有企业慷慨解囊;有些慈善组织依然走出国门,在境外开展慈善活动,传递人类休戚相关的基本信念;在社会因素和政策环境导致的募捐不甚乐观的情形下,慈善组织依然努力构建社群,积极发展月捐人,为处于需求一端的受益人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爱,也为捐赠者找到服务他人的愉悦和心灵成长的机会。
集公众之心力,抒社会之病痛,以社会创新之理念共克时艰——这本就是慈善组织使命和宗旨所在,毫无疑问,这一特质在当前弥足珍贵。

081310y9aaocpppiau44yo.jpeg
6月19日,受强降雨影响,广西桂林多地出现内涝,救援人员紧急出动解救被围困的群众。


慈善不简易

慈善事业从来不仅仅是简单的财物捐赠,更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价值的传递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慈善力量与政府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提供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需协同努力。
毋庸讳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凸显。在政府提供基础公共服务之外,慈善组织将有效提供基础公共服务不能或者尚未覆盖的部分,增进社会福祉;在传统社会管控转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代表,将有力培育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承担公共责任的精神和意识;而这一切,都是慈善组织通过实施能够体现其宗旨和使命的社会公益活动来实现的。
慈善旨在解决系统性社会问题,既需要共建式慈善汇集各方力量,持续作用于社会议题或者社会事业领域,也需要更强的专业素养和更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
慈善事业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吸纳更多的社会专业人士进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更需要慈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积累。
而与营利领域主要通过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节资源配置不同的是,慈善领域的资源配置很难简单复制营利领域的经验。因此慈善组织需要寻求独特和科学的方法,来彰显慈善组织和公益项目的社会价值。
对于公众最为关心的公信力问题,则对慈善组织提出了合规性建设和公益品牌维护的新要求。同时,也需要积极拥抱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所有科技应用,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率和透明度,增强慈善组织与其支持者之间的粘性。
慈善组织不应是草台班子,其自身的治理也是专业性极强的议题。缺乏“所有权人”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中无法有效形成权力制衡的机制,委托代理的固有弊端更加显性。慈善组织遭遇公信力危机之后,却因为理事监事的志愿者身份,追究其履职不力的法律责任不仅显得不合情理,更会阻碍更多专业人士成为慈善组织理事监事的热忱。对此问题的关注急需立法回应。

慈善不交易

在被市场逻辑浸淫的现代社会中,慈善事业以价值理性为根基,为人类社会固守着非营利的领地,以非营利性、无偿性、志愿性、非交易性的特质,不厌其烦地述说着生命的意义和归宿。
尽管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众所周知,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禁止分配原则的适用层面,未免流于肤浅。不以营利为目的,除了分配禁止,更需明确慈善组织的设立目的必须是一种或者若干种公益慈善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意味着还需要建立其关联交易规范和合理薪酬体系,以防止变相分类利益的行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意味着组织的特性是价值理性驱使的——所有这些,都让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绩效考核机制、融资筹资方式和组织文化方面呈现与营利组织截然不同的面貌。
慈善捐赠的无偿性,不仅意味着捐赠者不能获得作为对价的物质反馈,甚至也不能滥用其对于慈善组织的影响力而不当左右资助对象的甄选。关联交易规范的提升,将慈善捐赠的无偿性从表面到实质贯彻到底。
社会服务的志愿性则道出志愿服务的特质,志愿者是不受任何私人利益或者法律义务驱使,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对价,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有很多秉承良知、诚心和责任,愿意以自身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术、时间等贡献社会的人。因其无偿、无私、无求,志愿者让人感到温暖和振奋,真乃人性大美之昭示和焕发。因此善待志愿者便是善待我们的社会,更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081311mk3llag1qmitezqq.jpeg
10月11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手机公益课堂,志愿者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智能手机。

慈善服务的非交易性,则旨在正本清源,刷新服务提供者和接受服务的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将其从契约中的交易关系回归到基于接受服务对象的授信而产生的信义关系。慈善服务所给予的不仅仅是物质帮助,更包含了对人性的理解、对人和生命的尊重。这种非交易性的关系要求慈善组织在从事慈善服务时,履行作为被授信者的信义义务,以受益对象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勤勉尽责,忠实诚信。
值得一提的是,新近的《慈善法》修订提高了网络募捐服务平台的道德要求,规定其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流量变现,尽管对此规定褒贬不一,但是却是当下社会所折射出来对于慈善募捐服务不得成为交易标的的普遍理念。

慈善不变异

尽管这世间唯一不变的便是变化本身,但是慈善事业的本质、基础逻辑和基本原则却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根基所在。
价值理性能够阐释人们在慈善领域内的行为模式,并因此让慈善事业有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慈善的公益性使其区别于只是解决个别人困境的“一时良心之举”;慈善的公共性在为法律规制慈善提供了正当性的同时,也确立了法律有所不为的边界。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导致人本主义都有点动摇的2024年,慈善事业的价值就显得更为可贵了。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够始终以提升人类福祉为先导目标这一点上尚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当下,何以解局?唯有慈善所体现的人性之光、利他(这里的他是指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之心和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能够让研究和应用科技的人还存有敬畏之心;也只有被不断地投喂人类美好德行的素材,并大大超过丑恶阴暗的内容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与人类价值观和目标相一致。
一言概之,慈善不变异,方能确保人类社会不因科技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异,也方能确保人类文明中那些无法被技术解读和替代的部分不变异。或许这才是慈善于我们人类的最大意义所在。
(作者系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金锦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内容来源:中国慈善家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网站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4粉丝

5366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