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第三次分配”政策的提出,共同富裕的事业需要慈善事业的参与,慈善事业的经济功能因此愈发凸显。尤其是在新科技的影响下,慈善与经济的边界渐趋模糊、结合更为紧密,催生出“新公益”模式。此模式强调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社会价值,并确保社会价值的可持续性,为公益事业注入新活力,却也带来一些经济和社会影响,值得整个公益慈善界的关注。
所谓新公益是相对旧公益而言。旧公益超越了传统的捐款捐物这类善举义举,秉持“授人以鱼人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解决社会问题。新公益则更进一步,强调运用经济手段达成公益目标,以实现社会问题的可持续解决。
在我国,新公益主要体现在公益金融领域,慈善信托、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等新兴方式蓬勃涌现,成为其典型代表。
慈善信托通过法律架构将个人或企业的财富用于特定的公益目的,确保资金长期稳定投入。此模式既能实现家族财富的传承,还能够为社会带来持续的社会效益。
影响力投资则强调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要求投资者决策时考量社会和环境因素,通过投资扶持具有社会价值的企业或项目。
而社会企业是融合商业思维与社会使命的组织形式,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这些新兴方式的涌现,不仅丰富了慈善事业的内涵,还带来更专业的运作模式。它们引入市场机制与专业管理,提升了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了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新公益模式下这些新兴方式的发展,让慈善事业在经济领域焕发出强大的活力与潜力。然而,慈善经济的追求不止于此,它有着更宏大的目标与愿景,试图在更高层面重塑经济发展逻辑。在此背景下,“善经济”概念应运而生。“善经济”借助互联网经济,以利他为动机、共同富裕为目标。比尔·盖茨提出的“慈善资本主义”,国内学者王振耀、何日生等倡导的“善经济”,这既是对当下西方市场经济的反思,也是对新经济模式的探索。“善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及ESG理念(即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而非仅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相呼应,展现了未来经济的新可能。
在善经济理念的推动下,慈善事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慈善经济可创造更多GDP和就业岗位,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科技慈善事业通过支持创新项目与技术研发,推动社会创新的发展。众多慈善组织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那些具有社会价值但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能够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慈善事业还能促进资源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在一些贫困地区,慈善组织的介入可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在慈善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一,部分慈善组织管理失范、透明度低,损害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降低了慈善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效率。因此,加强监管、提升透明度刻不容缓。
其二,一些影响力投资机构和社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既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又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故而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引导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其三,慈善与经济结合还面临政策法规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等难题,我们需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求解,当务之急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随着新科技与AI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经济与慈善有望深度融合,催生出“善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在利他主义引领下,企业和个人追求经济效益时将更重视社会与环境效益。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善经济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www.w3.org="" 1999="" 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margin-top:="" 10px;margin-bottom:="" 10px;text-align:="" center;box-sizing:="" border-box;"},"namespaceuri":"http:="" 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192,="" 200,="" 209);margin-top:="" -1em;padding:="" 20px="" 10px="" 10px;background-color:="" rgb(239,="" 239,="" 239);box-sizing:="" 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text-align:="" 14px;box-sizing:="" xhtml"},"para",{"tagname":"p","attributes":{"style":"white-space:="" normal;margin:="" 0px;padding:="" 0px;box-sizing:="" xhtml"},"node",{"tagname":"span","attributes":{"style":"color:="" rgba(144,="" 140,="" 0.75);box-sizing:="" xhtml"}]"="">来源:2025年《中国社会工作》杂志3月上刊,作者:广州君则智库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兼任教授朱健刚www.w3.org="" 1999="" 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margin-top:="" 10px;margin-bottom:="" 10px;text-align:="" center;box-sizing:="" border-box;"},"namespaceuri":"http:="" 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192,="" 200,="" 209);margin-top:="" -1em;padding:="" 20px="" 10px="" 10px;background-color:="" rgb(239,="" 239,="" 239);box-sizing:="" 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text-align:="" 14px;box-sizing:="" xhtml"},"para",{"tagname":"p","attributes":{"style":"white-space:="" normal;margin:="" 0px;padding:="" 0px;box-sizing:="" xhtml"},"node",{"tagname":"span","attributes":{"style":"color:="" rgba(144,="" 140,="" 0.75);box-sizing:="" 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