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咨询案例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不上学。在很多咨询室里,我们常会看到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做咨询,有的是高三不上学的,有的是高二不上学的,有的是初二不上学的,甚至有的是小学五年级不上学的;有的在家里待了一周,有的在家里待了一个月,有的在家里待了半年,有的在家里待了整整一年,还有的大学毕业或读研究生期间中断学业后在家闲了三年,甚至还有一些从世界著名大学中断学业的,包括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的在校生。
不上学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常有发生,在其他国家也常见。在亚洲家庭治疗的大会上,来自亚洲各个国家的咨询师都会分享学生不上学的个案,这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咨询领域最常见的个案类型,也是我们在专业领域里探讨非常多的一个问题。
陈佳,女,38岁,公务员,已婚,丈夫在国企上班,他们育有一个14岁的儿子。陈佳在孩子出生80天后就结束产假上班了,并请来孩子的外婆帮忙照看孩子。陈佳下班以后也会照看孩子,老公跟他们不在同一个城市,平均3~4天回家一次。孩子上小学之后,外婆就回自己的住处生活,但每天会到陈佳家里做两顿饭。直到孩子上小学四年级,陈佳才开始自己独立照顾孩子。陈佳说,孩子上小学六年级后对老师非常不满,因为作业太多而不想去上学。陈佳做了各种努力,老公也专门回家多待了几天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可是孩子仍然不想去上学。陈佳带孩子参加过一个冬令营,希望能够改善孩子的心情,后来也在朋友的推荐下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想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孩子去了两次医院,医生说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之后孩子断断续续地去上学。陈佳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跟老公的关系影响了孩子,因为自己与老公不在同一个城市,关系疏离,她认为自己需要调整夫妻关系,因此俩人做了很多努力。孩子在9月份开学上初中之后,成绩还是不错的,很有积极性,但是到了初二,孩子因为成绩不错被调到了重点班后,班级排名有所变化。这个排名让孩子有非常大的压力,他感觉没人跟自己交朋友,孩子经常回到原来的班级找同学玩。跳到重点班的半个学期后,孩子就不想去上学了,表面原因是老师批评他没有完成作业。孩子答应初三开学就去上学,结果到了11月底,孩子还是拒绝上学,而且不再跟父母沟通了。陈佳学了心理学,也考了心理咨询师证,她想从改善夫妻关系入手。经过一番改善,二人关系变得好一些了。孩子提出要养猫,陈佳和老公不同意,因为养猫会分散注意力,家里也会变得脏乱,为此孩子对父母有很大意见。孩子认为父母答应要给自己一些支持,可是并没有做到,就不再跟父母讲话了。陈佳跟老公非常焦虑,为了调整孩子的状态,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接受咨询,咨询师给出的建议是调整夫妻关系来帮助孩子,夫妻关系是调整了,可是孩子没有改变,还是一直待在家里不上学。
通过陈佳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待,这给孩子带来了压力。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孩子原来在普通班学习是不错的,老师和家长觉得儿子学习状态好应该去重点班。当然,有些学生去了重点班便如虎添翼,会有更强的学习动力,但是各个班的优等生到了重点班后会被重新排序,大部分学生甚至不再名列前茅了,对于那些把名次看得很重的学生来说,名次的下降所带来的落差是难以承受的。
排名变差后,孩子开始拒绝上学,激发点是他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他。如果从咨询的角度来看,孩子从普通班到重点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支持和理解,需要一段时间的小心呵护。重点班的竞争非常残酷,老师面临着分数的压力和学校领导的严格要求,所以重点班的老师会不自觉地对学生施加更多的压力,相对会缺少对学生的支持。
01
青少年为什么会厌学
(1)学校生存压力大
学校的生存压力太大,尤其大城市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人们觉得上个大学就很好了,现在整个中国上大学的人很多,要上一个好大学的压力陡然增加了。中国很多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大部分是为了避开高考的压力。
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给人们带来了过重的期待和压力,当然出国学习也有另外的压力。青少年时期离开自己的家庭,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存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这些是很多家长难以体会的。可惜,家长很少在这些方面给孩子支持和鼓励。
(2)缺乏社交技能
陈佳的孩子到了重点班之后没有新朋友,他感到有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虽然他还可以回到以前班里和其他同学交往,但是大家知道他进了重点班之后,可能对他嫉妒、羡慕、疏离,这使得他在新圈子里没有机会发展更好的关系,而原来的关系也难以维持。
(3)在家里充当陪伴者角色
陈佳的孩子不上学的第三个原因是父母聚少离多,这是我们在家庭咨询里常常探索的一个角度。40多年来,社会的离婚率飞速上升,尤其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离婚率比以前上升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很多家庭面临着解体,不单孩子会担心父母是否会离婚,父母自己也对婚姻存有很多焦虑。孩子不上学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他们要留在家里陪伴父母。有的是父母聚少离多,有的是丧偶式操持家务,在这些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会充当起陪伴者的角色。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夫妻之间经常有冲突,孩子会留在家里充当调解人的角色,时间久了,孩子的焦点会更多地放在家里而不是学校。
(4)派遣
有的家庭可能会派遣老大承担家族的事业、学业等;而有的家庭在无意识中会派遣孩子享受生活。
有个年轻人25岁硕士毕业后就回家了,虽然做过几个短期工作,但最后都因不合适而辞职,他想回家准备继续学习,但是也没有学出什么名堂来,最后一直跟着父母生活,每天就是上网、买东西,偶尔参加英语、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学习班。
父母带着这个年轻人见咨询师的时候,他已经38岁了。60多岁的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这十几年来天天待在家里。经过家庭咨询,咨询师发现这对父母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后来经过努力挣了钱,但是他们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生活,无意识里特别希望孩子不要过受穷受累的生活,所以他们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
我对这位母亲说:“我听你讲这些事的时候,就想问你,他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呢?未来的生活你都给他安排好了,他根本不需要努力学习呀。”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听到我这么说的时候,瞪大眼睛,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她说:“刘老师,难道我给他准备好一切,是我做错了吗?难道我要告诉他,我们家里没房子、没钱吗?”
有很多父母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他们会觉得:“为什么孩子不上学是我们的错?”“为什么孩子不去工作是我们的错?”“我们天天唠叨他,希望他能够出去上学、工作,孩子都听得烦了,可还是不愿意出去,我们又不能赶孩子走啊?”
实际上,父母没有意识到38岁的孩子还待在家里一定是因为有人养活他,有人为他支付生活花销,否则他是一定要出去找工作才能够谋生的。我想说的是,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父母的,父母其实对孩子有派遣,期待他能够享受生活。
有一对夫妻在做咨询的时候问:“我实在不明白孩子有吃有喝,想去哪里旅游,我们就带他去哪里,想要什么名牌,我们就给他买,想换电脑就换,他为什么不能够好好考试?”有的母亲说:“我已经跟孩子说了,‘你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忧,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你结婚的房子,妈妈也给你买了;你想出国读研究生,妈妈也会给你资助。可是,为什么你就是不能好好学习?’”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一刻会想到世界首富和名人,比如沃伦·巴菲特。他把自己99%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参见沃伦·巴菲特,这是为什么?其实当你的家庭条件已经完全可以让孩子衣食无忧的时候,孩子是没有上学的动力的,这是很自然会发生的一件事情。
我在咨询里遇到过这样的家庭,他们会说:“刘老师,我明白了,孩子在13~14岁开始厌学,我要换个策略来激励他。比如,我告诉他,我只能养他到20岁,他上了大学就要开始自己谋生了。”这是一种思路。如果孩子提出疑问说:“你们存了那么多钱,难道不是给我的吗?”父母针对孩子的疑问可以回答:“我们的确存了一些钱,可是那是我们自己养老用的,你之后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努力打拼。”
在咨询室里,当父母很严肃地反复这样说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孩子变得严肃起来,开始紧张了。当学习关系到他的未来时,他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02
与有青少年的家庭工作的要点
我想提醒大家在针对有青少年的家庭进行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要点就是不要以孩子为焦点,视野要更广一些。父母来到咨询室里说的每句话都是我的孩子怎么样了,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父母,他们经济条件更好,对未来抱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时候人们的焦虑常常就会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他们希望孩子未来可以更好,希望孩子更努力。整个社会都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使得孩子没有空间去缓解自己的焦虑,没有办法发展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常陷入纠结的状态,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
我们与这样的家庭工作的话,要记得按比例划分谈话的内容,比如咨询里60%的时间用来谈孩子的问题,40%的时间用来谈论父母自己的问题。在谈孩子问题的60%的时间里,也许60%的时间是谈跟学习有关的话题,但一定要留出40%的时间关注孩子的生活、人际交往、业余爱好、对未来的思考等方面。
当我们的眼光扩展得更广阔时,本身就是在减轻焦虑。
当我们带着家庭成员用这样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后,我们再请他们重新思考现在的状况,他们就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也会因此发生一些变化。
本文节选自刘丹老师所著《家庭的伤痛与疗愈:刘丹博士的家庭咨询课》。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心理讲师联盟」,搜索「x66657172」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