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都是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逐渐发展壮大的。如今,伴随中央社会工作部和各地区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提出了广义的社会工作职能,对于“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多样化、有实效的联动服务,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一,参与人民信访工作,“社工+志愿者”构建新桥梁。做好人民信访工作,征集人民群众建议,是新时代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需要社工和志愿者的主动积极参与,发挥桥梁作用。从各地区的情况看,近年来已经有地方探索信访工作中的社工专业参与、志愿者爱心帮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信访局引入专业社工作为支持力量,了解“老上访户”的困难与问题,并且根据不同情况,联系志愿组织提供关爱和帮助,协助政府部门解决“老上访户”的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社区和睦。与此同时,社工和志愿者在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关心和帮助群众时,也收集和整理群众的意见建议,提供给党委政府作为决策参考,很好地发挥桥梁沟通作用。 第二,促进基层党建创新,“社工+志愿者”注入新力量。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和基层政权建设,也需要获得城乡群众的支持,夯实执政基础。社工和志愿者在深入乡村社区群众,了解需求和困难,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将党的关怀和温暖带给群众,让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这种将党建创新与社工服务、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党组织更好地凝聚群众、赢得群众,增强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社工+志愿者”探寻新途径。目前,基层治理面临不少症结和难题,以“硬碰硬”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党组织可以发挥社工与志愿者的力量,在走近群众、帮助群众中,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为党委政府决策时提供参考借鉴。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红星街道党工委,面对多民族聚居、生活需求多样、文化习俗有差异的情况,在社工专家、志愿服务领域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红星绣花针”志愿服务,以党员志愿者、骨干志愿者结对不同群体、特殊人群的方式,提供关心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引导和激励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党组织推进基层治理的时候也需要“两手抓”,一手抓依法治理、规范发展,一手抓柔性治理、和谐发展。在柔性治理中,社工和志愿者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推动城乡邻里互助,“社工+志愿者”营造新氛围。邻里守望、邻里互助是促进城乡社区和谐发展,增进群众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一段时间以来,受到互相攀比和利益计较的影响,群众之间的关系淡漠了,隔阂增加了,就容易产生邻里矛盾。在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下,社工和志愿者可以开展社区营造,引导群众重建邻里和睦、友善的关系,增进理解和体谅,加强互相关心和帮助,构建互助发展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第五,提升关爱帮扶质量,“社工+志愿者”运用新方法。基层治理创新中不能就治理谈治理,还应该通过细微周到的关爱服务,让乡村社区群众有收获、获实惠。社工和志愿者就是深入群众,提供关爱帮扶的主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新时代的关爱服务,既要关注困难群体,也要注重特殊群众需求的变化,在做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提高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第六,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社工+志愿者”激发新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工和志愿者可以作出积极贡献。一方面,社工与志愿者通过关心帮助群众,可以吸引激励群众参与共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在基层治理创新中涌现活力。另一方面,社工与志愿者可成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推动者和协调者,社工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组建群众性志愿队、群众性社团等,让公众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将城乡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动力激发出来,为共建共治共享作出努力。(本文节选自《“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的新思路》,全文详见《中国社会工作》杂志。作者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工作」,搜索「china_socialwork」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