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网络媒体山西行:走进杏花村,品一种文化

[复制链接]
诗那夏曦 发表于 2016-12-26 09: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诗那夏曦 于 2016-12-26 09:08 编辑

  形象的雕塑,张口即来的诗句,是文化潜移默化。


  酒,对于国人,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从无酒不成席,到把酒言欢,再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作为国饮,酒和茶一样,既是品饮之物,又承载着太多的情绪、心境、意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附加了文化的意涵,成为文化的符号。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9月23日,第十一届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走进杏花村,来到汾酒博物馆、步入生产车间,在历史与现实的穿梭间感受着汾酒的文化意蕴。在汾酒博物馆,从酒的源头到酿酒器具、储酒器皿,一件件既又生活气息,又具历史痕迹的器物,记录着汾酒的历程,也承载着酒文化的脉络。


  著名作家巴金的题词。


  无论是古诗词中关于汾酒、竹叶青的诗句,还是武侠小说中对于汾酒、竹叶青的援引,与其说是有意无意的“品牌植入”,不如说是文化传承与浸染使然,汾酒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影响可见一斑。现代化的白酒生产线,适应时代的需求,但内壁陶瓷的钢管应用于工业生产,则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尊重,也是保证酒品的用心之举。


  参加网络媒体山西行的记者品味酒香。

      汾酒之清香,不似酱香之浓郁,也不同于凤香之干烈,恰如三晋人民之平易。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居列国之间而游刃,还是近代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奋力拼杀,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地域性格。酒可醉人,不醉于心;酒可鉴人,相交于义。
  走进杏花村,寻儿时诗句的一知半解,于甘冽的酒香中品三晋文化。
       来源:山西传媒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4

正序浏览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