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不披官方马甲说话,有种放飞自我的感觉。回想2008年时曾在青翼论坛发过一篇帖子,叫做《一线社工两年体会》。
10年之后重新为初入门社工写东西,也不确定是否能懂小鲜肉们的心。在政府部门呆了多年,也想从一个跨界的身份谈谈如何合作治理的问题。
目前在佛山谈社区治理,往往是各部门掏钱,为社区买社区发展项目,或者是专项的治理项目,就算是广州也大多是街道掏钱。
那么,社区不是服务购买者,社工怎么协同出资方、社区以及其他的多元主体搞社区治理?特别是现在许多社区还不知道社工能做什么的情况下。
接下来,从问题导向出发,分享一下个人经验心得。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确实是个问题。社工们最喜欢谈需求,比如需求导向、需求为本,但政府是问题导向。比如:
社工会问:案主需要什么、社区需要什么?
政府会问:现在社区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在对话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甲方的话语体系。我认为,在时间尺度上说,需求是远期目标,问题是现实目标。我们必须把握现在,并将方向导引向未来。
也就是说:抓住的问题必须是能够对标需求的,特别是能够对标“社区需求”。社会工作者的主阵地是社区,工作目标是实现社区的善治,而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满足。
作为新手社工,虽然还没有进社区门,但必须要有系统的视角,或者说上帝的视角(以下分类没有科学的逻辑,仅从经验角度分享)。
所谓社区问题,从内涵来说有表面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而这里的表面问题,是指已经被相关群体观测到,并且已经开始在内部讨论的。
比如,某个老旧小区目前没有停车位,这是个表面问题。深层次问题是指没有被观测到,也不会爆发出冲突,但会影响社区发展的问题。某个新小区人际关系冷漠,这就是个深层次问题。
从涉及群体而言,有个体问题、公共利益问题、社会问题。具体内容分别如下:
个体问题,是指解决后只有部分家庭受益的问题,比如某个小区有部分痴呆老人易走失。
公共利益问题,是指某个问题后会有利于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社区家庭,比如小区的路灯年久失修。
社会问题,则指目前存在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一定是同时符合表面问题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这样才能最广泛调动社区资源和社区两委参与。
作为一名新手社工,如果你不是本地人,甚至不是本专业,但是你想要找准问题。我想你需要这样的建议:
1.从社区书记那发现问题,要带着提纲来问。
比如:近期您跟进的重点项目有哪些,头疼的工作有哪些,社区的重点问题有哪些?
为什么强调找社区书记?因为社区治理是系统工程,要和伙伴们特别是原有治理系统中的核心推动者达成共识,才能够动员社区的治理者共同行动。
2.从重点工作中找问题。
村居三年的工作总结不会直接告诉你问题是什么,但是聪明的你肯定能从重点工作中知道他们曾经关注什么?有什么工作是一直在延续推进?
只有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系统治理的视野下,或者换句话说,将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社区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更多的资源。
另外,听几次班子会、找政府工作报告读下、找政策文件看下也是很好的发现问题方法。
做社区治理最关键是奔着问题去,而且必须要找社区认可的问题去,这才是社区治理的立足点。
好的问题必须能够动员人、动员资源,并能够培育出社区社会组织或者是形成资源的常态动员机制、问题的解决机制。
个人认为以下问题是好问题:社区安全问题、社区环保问题。这些问题是常规议题,到每个社区都会存在,只是需要进一步分解。
比如,社区安全问题包括治安问题、安全生产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等等。
再比如,社区环保问题则包括垃圾围城问题、社区美化问题、老旧小区更新问题、河涌整治问题等。
当然还有一些小区存在冲突性的矛盾,比如与物业的冲突、邻避运动等,新手社工如果恰逢其时,而且又正好掌握了动员人的技术,掌握了矛盾纠纷化解技巧,那么C位留给你了。
有人认为,社工就是要做兜底性服务,服务到了自然就能促进治理。但我们必须考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王思斌老师在很久之前就在提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找准问题共同发力,才是真正的嵌入。
最后一句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在于能够更好与居民沟通,能够动员居民参与,能够链接资源,能够孵化组织,从而解决社区问题。
陈曾悦,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3年一线社工服务经历,4年市级部门政策创制经历,3年社会治理政策创制经历。熟悉老年服务、老年福利政策、社会治理政策和义工服务。
来源:社工ABC(shegongabc)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