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久久公益节的“变”与“不变”

[复制链接]
gongyi020 未绑定微信工作人员 发表于 昨天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言


一年一度的“久久公益节”如期而至,与往年全社会踊跃参与的热烈氛围不同,不少公益组织负责人却难掩“失望”情绪——今年久久公益节最显著的调整,便是取消了此前的配捐机制。


不可否认,配捐的取消确实给公益行业发展带来了即时影响,尤其让依赖这一机制的公益组织面临更大的筹款压力。但如果将目光放长远,便会发现,这一变革并非对过往模式的简单否定,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与生态进化,标志着久久公益节”及整个中国互联网公益生态,正从依靠配捐撬动大众参与的“增长驱动”阶段,迈向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公众理性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驱动”新阶段。


下面,我将从“变“与”不变”两个维度,谈谈对今年久久公益节的观察和理解。


关于今年的久久公益节,若您有更多见解、想法或优化建议,欢迎通过后台留言与我们交流探讨、共学共进,携手为公益行业的良性发展凝聚力量。

171843hknogar78d7dswkw.png


初心未改:连接、启蒙与生态


探讨“变化”之前,需先明确“久久公益节”十年发展中那些构成其核心价值的基石。无论规则如何迭代,其“连接亿万网友,推动全民公益”的初心始终是其最宝贵的资产。


首先,久久公益节作为“连接器”的平台价值没有变。众所周知,“久久公益节”的本质,是一个高效的数字化连接平台。在过去十年里,它打破了传统公益在地域、信息和参与门槛上的壁垒。公众无需通过复杂的流程才能参与慈善,只需通过手机点击,就能将善意直达具体的公益项目。


历史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3年,公众捐款总额、参与人次均呈现出惊人的增长 。这种连接的广度与深度,使得数以万计的,尤其是扎根基层的中小型公益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地被看见、被了解、被支持的机会。这种作为行业基础设施的“连接”价值,是其不变的根本


其次,久久公益节对社会慈善意识的培育与启蒙没有变。久久公益节不仅仅是一个筹款活动,更是一场持续十年的大型公益文化传播运动。通过每年的集中动员,它将多元化的公益议题——从助学、扶贫、环保到罕见病关怀——推向公众视野,让普通人认识到,公益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行动。正如知名公益人陈行甲所说:“公益慈善不是少数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多数人的力所能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公益参与热情和对慈善事业的认知水平。


最后,久久公益节“企业-公众-公益组织”三方联动的生态构建没有变。十年来,“久久公益节”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企业通过配捐等形式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了品牌美誉度;公众的每一笔小额捐赠因配捐而被放大,获得了更强的参与感和效能感;公益组织则获得了宝贵的资金和公众关注度 。尽管其中的核心联动方式——配捐——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但这种三方联动的基本框架依然稳固。也就是说,未来联动的形式将更加多元,但其内在的协同价值逻辑不会改变。


配捐取消:一场必要的自我革命


其实,“久久公益节”从未停止过变革的脚步,始终在迭代以应对挑战。只不过,今年的变革幅度尤为显著,其核心就是围绕“配捐”的废立与改革。


配捐机制,无疑是“久久公益节”能够迅速引爆公众参与、撬动海量资金的核心引擎。它利用“1+1>2”的杠杆效应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的捐赠意愿和提高了公益组织的动员热情。在初期阶段,这种以资金效率为导向的激励模式,对于快速做大行业蛋糕、推动互联网公益的普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把“双刃剑”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其一,它加剧“筹款为王”的异化现象。在配捐规则的指挥棒下,许多公益组织的工作重心过度向筹款偏移。一些机构不再专注于打磨项目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反而投入大量精力研究配捐规则的“漏洞”、比拼动员技巧 ,导致了行业浮躁风气,本末倒置,违背了公益的本质


其二,催生诚信与公平性危机。为争抢有限的配捐池,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开始出现。媒体和公众曾多次曝光“套捐”“刷单”等违规操作 。平台为此不得不设立“小黑屋”等处罚机制来应对,但这本身就说明了配捐模式在监管和执行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拥有更强行政资源或动员能力的机构(如各地慈善会和某基金会),在配捐竞争中往往占据绝对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草根和中小型公益组织的生存空间,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 。


其三,透支公众情感与行业声誉。每逢“久久公益节”,朋友圈便会上演“催捐”“晒单”“比拼排名”的景象,一些带有强制性或情感绑架意味的动员方式,让原本自发的善行“变了味” ,引发了部分公众的反感,长期来看,这是对整个行业公信力的损耗。


面对上述问题,腾讯公益平台并非无动于衷。事实上,近年来的配捐规则一直在进行调整和优化。从早期“1:1”配捐,到后来引入“随机配捐”“惊喜配捐”“专属配捐”等多元形式,再到有意识地“去杠杆、踩刹车” ,以淡化“配捐主导一切”色彩,这些都可视为平台方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的尝试和努力。


有传言称,早在2024年,关于取消配捐的讨论就已经甚嚣尘上。尽管当年的规则最终保留了配捐,但其核心理念已经转变为“让配捐回归激励本质” ,并且将资金更多地与“行业实践激励”挂钩 。这表明,配捐作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已近尾声。


因此,2025年正式取消配捐,并非一次突兀的决策,而是一系列改革探索后的必然结果,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自我革命。这一“变”,旨在从根本上切断“唯筹款论”的导向,引导公益组织将目光重新聚焦于核心价值——优质的公益项目、透明的财务管理和真诚的捐赠人沟通。这是一个痛苦但绝对必要的过程,它将推动整个行业从青春期的狂热躁动,走向成年期的稳健成熟。


多元公益探索:行业发展新思路


取消配捐,并不意味着平台支持的退场,恰恰相反,它开启了一种更具战略眼光和可持续性的支持模式——从“连接捐赠”升级为“连接服务”。


一方面,投入2亿元非限定资助,为公益组织提供更灵活的支持,但其逻辑已全然不同,从“输血式”转变为了“赋能式”。也就是说,资助不再与筹款额直接挂钩,而是通过捐赠人服务优化、公众公益倡导、数字化能力建设、创新服务研发、机构成长培育五大维度,精准支持到那些真正有需要、有潜力、高质量发展的中小公益组织。


这种从单一 “筹款能力” 考核,转向对公益组织 “综合能力” 的全面评估与支持的模式,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配捐式的爆发式筹款增长,但能夯实行业基础,为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另一方面,平台推出了“组队捐”“身边公益”“小红花码”“捐书”“电子献血证” 等多种公益产品,则让公益参与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便捷,真正实现了 “人人可公益”。


“组队捐” 打破了个人参与公益的孤立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凝聚更多力量,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体验;


“身边公益” 则将公益项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公众可以轻松参与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身边的公益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公益带来的改变;


“小红花码” 以趣味化的方式记录公众的公益行为,激发了持续参与公益的积极性;


“捐书” 和 “电子献血证” 则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公益参与渠道,让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公益方式。


可以说,从“连接捐赠”到“连接服务”,今年的久久公益节不仅是一次模式上的创新,更是对公益本质的回归。公益不应仅仅是资金的传递,更应是服务的延伸、需求的对接和情感的连接。这种新的公益模式,不仅可以为公益组织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也会让公众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从而助力构建“人人向善、多元参与”的公益生态网络。相信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将更专业、更高效,也更具温度。


迈向更可持续与理性的公益时代


“久久公益节”的变与不变,共同勾勒出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清晰轨迹。站在2025年久久公益节的新起点上,我对未来有三点展望:


第一,后配捐时代,公益组织将从对规则和流量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创造社会价值的本质。机构的竞争力将不再取决于其动员能力有多强,而在于其项目有效性、管理透明度与捐赠人信任度。这将倒逼所有参与者“苦练内功”,专注于提升专业性和公信力——这才是公益组织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随着配捐这一强刺激因素的消失,公众捐赠将更加理性和审慎。人们不再因“捐一元变两元”冲动捐赠,而是会花时间了解项目内容、考察机构背景、关注善款去向与成效。这种“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将推动公益行业优胜劣汰,让真正优秀的组织脱颖而出。


第三,腾讯公益平台通过此次变革,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行业基础设施服务者和赋能者的角色。它不再是那个手持配捐令旗的“运动员”,而是成了一个提供场地、工具、资源和专业支持的“服务方”。未来,平台的核心任务应该是优化产品体验、加强信息透明、提供能力建设资源,并维护一个公平、健康、可信的公益生态环境。


总之,久久公益节取消配捐,并非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基于十年实践经验的深刻反思与勇敢抉择。这一“变”,顺应了中国公益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虽然短期内可能会经历筹款总额增长放缓的阵痛,但长期来看,它为行业松绑了增长端的不必要压力,同时明确了方向 —— 回归本质、靠价值驱动,走更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不变的是,“久久公益日”所点燃的全民公益热情,及其作为连接善意、赋能行业的平台初心。在新的模式下,一个更加理性、更加透明、更加多元的中国互联网公益新时代正在到来。而那些真正致力于创造社会价值的公益组织,也终将在这片更加健康的土壤中,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END-






来源:善达网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62粉丝

5602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18520081188

微信号:qizhigongyi(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越秀

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